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劉名洋 記者 唐冰)“東關歷史街區市政協要來調研,材料上該說的都說了,我們還要說些啥?”2023年5月5日,漢濱區政協委員翁軍接到社區書記打來的請教電話。
見證新世紀老城日新月異變化的翁軍,脫口而出:“前不久,美食節搞得還不錯,可以爭取在東關夜市城附近建一個永久性的百姓大舞臺,讓深受群眾喜愛的傳統武術、聲樂、漢調二黃表演,有固定場所。”他雖然調離老城四、五年了,但作為一名少數民族界別政協委員,仍有剪不斷、心相連的牽掛。
二十一世紀初,翁軍在老城街道從事經濟工作時,他就提出“東抓清真食品產業,西促橋西廣場建設,南擴精品商貿流通,北推漢濱公園開發”的設想。2012年,進入辦事處黨委班子,又進入區政協民族宗教祖國統一委員會,成為了“雙料”委員,他更加勤于用腳丈量這3.5平方公里,用眼睛觀察這滄桑巨變,用筆記錄這生生不息的繁衍,這是一塊薈萃多元文化的沃土,是老安康城的記憶和傳承,是3000里漢江的一個重要節點,低視角高位思考,小切口多點聚焦,致力于特色街區的規劃建設。于是,有了加快棚戶區改造步伐、推動少數民族老年公寓建設、建設生態停車場等提案,有了禁止漢江電魚等社情民意,有了發展牛羊養殖產業、歷史文化街可持續發展的調研報告……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他大年三十連夜趕寫了一份禁止捕殺、交易和食用野生動物的提案。隨后,既當“記者”又當“編輯”,出刊內部資料抗擊疫情企業專報16期,很受歡迎,也很有熱度。比如,第一期將募捐的愛心人士名字用紅榜刊出,激發了眾志成城,有的企業慷慨解囊10萬元,有的企業多次募捐不止,涓涓愛心,源源不斷,一位手頭并不寬裕的會長,因緊急籌措資金采購醫用物資而超預算,就大方的“包葫蘆頭”(兜底)了。
2021年,翁軍委員走進街頭巷尾,與街坊鄰居坦誠交流,根據群眾強烈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將觸及道德底線、公序良俗“紅線”的不文明行為,納入公民信用檔案;二是禁止城市居民區養鴿子,避免飛禽攜帶病菌、傳播病毒的風險;三是加大餐飲行業整治力度,制止使用既擦桌子又洗碗的“多功能抹布”等。
2022年7月,漢濱區政協十六屆委員會批準設立的工商聯界別委員工作室,翁軍擔任第一召集人。在爭取有關方面支持下,迅速落實了有牌子、有場地、有制度、有活動、有檔案等硬性要求,完成了來自不同專委會22名工商界委員的匯集,遵循委員主體作用的特點,探索創新“三點兩線一中心”模式,即立足原點、聚焦難點、破除堵點,接政策“天線”、守法紀“底線”,協調解決民生和民營企業發展梗阻問題的“321工作法”,牛刀小試,初見成效,《促進漢濱工業經濟要素資源有序循環的調研報告》被區委、區政府出臺的穩增長“政策包”采納。
想群眾之所想,急單位之所急,2021年7月,全區強力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翁軍考慮到機關人員緊張,就主動請纓到脫貧村去擔任駐村工作隊員。漢濱區工商聯主席易瑋肯定道:“翁軍委員為他人分憂的品行,有情懷,更有擔當。”
他到農村,就把“雙走進”延伸到農戶。在建民街道赤衛村,傾情“過四關”,一過汛情關,和村民一道赤手搬雜石、鏟淤泥,一刻不歇的奮戰3小時,掏通了泥石流堵塞的泄洪涵洞;二過旱情關,會同村干部查旱情、保墑情,登門入戶宣傳防暑降溫和秸稈禁燒注意事項;三過疫情關,隨同醫護人員給返鄉村民上門做核酸檢測和抗原體測試;四過輿情關,發揮特長,特殊時期引導正向輿情輿論,采寫《信息“跑腿”碰壁后……柯長秀,笑了》的報道被新華網轉載,閱讀量超過50萬次。發現農村破舊土坯房影響村容村貌問題,提出了《關于拆除農村破舊危房消除安全隱患的建議》提案。發動工作室委員調研鄉村振興和看望慰問一線干部群眾。臨別時,村上特意制作一面鑲嵌“肩負使命促振興、秉承初心為民生”的燙金錦旗贈送。
能協商、會議事、善諫言,是對翁軍的一個標準素描。擔當漢濱區政協第十四、十五、十六屆“三連貫”的政協委員,70多件提案、20余條信息、6次大會發言、7次榮獲年度優秀委員。2023年更是開了掛,開局就收獲五項大獎:“秦商量”故事片《民意,惦記在心》短視頻獲省政協優秀作品獎,《“幸福花開”分外香》獲區政協二等獎,獲援企紓困提案、優秀委員工作室等殊榮。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