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張望榮
“民營經濟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如何壯大民營經濟,助推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8月22日,渭南市政協召開六屆七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重點圍繞渭南民營經濟發展進行專題協商。會上,4位市政協委員從完善支持機制、增設政企直通通道、加大減稅降費等方面作重點發言,11位市政協委員提交了書面發言材料。
據渭南市委常委、副市長李軍政介紹,截至2022年底,全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到292012戶,其中民營企業63891戶,個體工商戶219883戶,農民專業合作社8238戶,占全市市場主體總數的98%以上;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8.7%,稅收貢獻率達50.27%。民營經濟撐起了渭南經濟的“半壁江山”。
為了搞好這次調研活動,從4月下旬開始,市政協經濟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組成調研組,聚焦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混合所有制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四種形態的市場主體,在聽取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情況介紹的基礎上,赴轄區各縣12家市場主體進行實地調研。此外,6月初還赴福建省寧德、莆田、泉州等地市考察學習,先后參觀了寧德時代公司、思客琦智能裝備公司、金盛水產公司等15家市場主體,聽取經驗介紹,進行座談交流。
“從調研情況看,我市民營經濟的四類市場主體既存在因大環境不利影響帶來的困擾,也存在因自身發展不足而產生的問題。”渭南市政協副主席惠建軍在介紹市政協專題協商調研報告有關情況時說:渭南要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務必進一步學習貫徹中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凝聚民營經濟發展合力,進一步完善促進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讓其更優更強,進一步支持個體工商戶發展,讓其更具信心,進一步支持國有企業混改,讓其更具活力,進一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讓其更具生機。
“2020年9月1日,國家發布施行了《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就保障中小企業被拖欠的款項及時支付作出了具體體規定,建議嚴格按照條例執行,解決好三角債問題。”市政協委員、韓城龍泉創業園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吉建學發言中說,要增強有關部門的服務意識,及時宣傳各類涉企政策,讓創業者明明白白決策、踏踏實實投資,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各行業商會、協會等社會組織要做好政府的助手,當好民營企業家的“娘家人”,及時將各類行業政策、法律法規、經營風險評估等告知投資者,避免行業內卷和惡性競爭。
“當前我們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困難和問題就是信心不足。”市政協委員、陜西合陽風動工具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社旭建議,完善民營企業的支持機制,將關心支持愛護民營企業的措施更加具體化,引導和促進民營企業增信心、抓發展。構建民企信訪舉報“綠色通道”,為民營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排查、系統清理各類顯性和隱性壁壘,確保民營企業平等獲得資源要素,打造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
“開設利于政府與企業直接溝通的綠色通道,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加大金融支持。”市政協委員、陜西華森盛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翁婧認為,政府應組織企業赴經濟發達省份學習、參觀、培訓,學習先進理念和管理經驗,讓企業家把精力放在產品研發、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上,為企業保駕護航。應加大專項資金支持,加大信貸力度,完善融資擔保體系,借助陜西人才“硅谷”,完善配套設施,吸引高端人才,激發創業激情。
“受宏觀經濟趨緩和產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雙重擠壓,縣域果業營銷企業普遍出現經營虧損、流動資金嚴重不足問題,企業生存壓力空前增大。”市政協委員、白水縣旭崢貿易公司董事長王軍峰建議,整合縣域內外有效資源,建立白水蘋果產業供應鏈金融、紓困資金平臺等機構,充分發揮縣域果企資產和品牌效應,引領、促進企業發展;整合部分龍頭企業市場資源,在國企混改中努力爭取更多機遇,通過業務合作、股權合作等多種途徑,為企業發展拓寬市場和渠道;樹立“品質就是品牌、包裝就是品牌、形象就是品牌”意識,建立起規范的品牌保護、使用和推廣機制,真正讓區域品牌為全縣乃至全市產業發展賦能。
“要充分認識民營經濟在渭南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重大機遇,不斷增強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科學籌劃,狠抓落實,全力推動民營經濟做大做強。”渭南市政協主席王曉軍表示,要把中省政策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健全完善基礎制度,持續優化政策環境;要把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支柱產業、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持續優化產業環境;要狠抓招商引資,加大金融支持,持續優化金融環境;要鼓勵人才和高新技術向民營企業合理流動,持續優化服務環境。全市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要發揮自身優勢,深入調查研究,精準建言獻策,及時把“金點子”轉化為高質量的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和協商建言成果,助力民營經濟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