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謝昊天 康斌
耕地保護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12月21日,漢中市政協召開六屆八次常委會議,與會委員圍繞“田長制工作落實情況”議題進行協商交流,共謀良策。
2022年9月,漢中市率先在全省出臺了《漢中市耕地保護田長制實施方案》,對各級田長制和田長制辦公室成員單位的職責進行細化明確,將過去的耕地保護由自然資源部門一家“單打獨斗”,轉變為“自上而下”多部門協同發力、層層聯控聯動,切實將“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到實處。
“近年來,漢中市以‘田’為主題、‘長’為關鍵、‘制’為保障,耕地保護工作變‘一家管’為‘大家管’,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漢中市政協人資環委主任趙海林結合前期調研情況表示,當前漢中在耕地保護工作中仍存在作用發揮不充分、政策宣傳不深入、群眾參與度不高、監管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趙海林建議,利用新媒體對“田長制”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宣傳報道,進一步增強全社會保護耕地的責任意識和對“田長制”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強化政府主導,夯實農業農村、住房和城市建設、鄉村振興、招商引資等部門的保護職責,落實部門協同機制,解決耕地占用中的難點問題。加強財政資金保障,將年度耕地“進出平衡”總體方案編制經費列入每年財政預算,推進田長制工作向縱深推進。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耕地紅線是14億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底線。漢中市政協委員、陜西省機械高級技工學校教師何宏賓在調研中發現,耕地拋荒、撂荒現象較為嚴重,糧食種植效益低、農村會種地的年輕勞動力短缺、機械化耕種難度大等因素是導致耕地撂荒嚴重的主要原因。
何宏賓建議,培養一批能創新、敢創業、有技術的高素質、技能型職業農民,著力解決“不會種糧”問題。推進規模化經營,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過程中引導“小田變大田”,著力破解土地細碎、分散、機械化程度不高、勞動生產率低下的難題。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耕地基礎設施水平,引導農戶有序流轉土地,提升服務保障規模化經營能力。
“耕地保護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建設高標準農田是一個重要抓手。”漢中市政協委員、市農業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耕地質量與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長高鵬建議,要加大丘陵山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和宜機化耕地改造,建設小農戶急需的通田到地末級灌溉渠道、機耕生產道路等設施,在條件允許、農民自愿的前提下,促進土壤適度規模集中經營。同時,大力推廣稻麥油輪作區秸稈還田技術模式,穩步推進綠肥種植技術模式和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推廣,進一步提升耕地質量。
據了解,漢臺區率先在全省探索建設“智慧耕保”監管系統,并配套研發了“漢臺田長云”手機軟件;佛坪研發了“田長制”微信小程序,以數字化手段助力田長履職,開啟了“智慧管地”新篇章。
漢中市政協委員、市智慧城市建設局副局長趙建榮建議,進一步優化平臺、加大智慧耕保系統的推廣應用,打破行業數據壁壘,加強部門間數據共享,實現數據成果互聯互通,研究落實信息化應用場景,形成優勢互補、效率提升、應用協同的良性互動局面,助力耕地保護工作落地見效。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