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馮倩楠 記者 趙婧
經營主體樹立信心靠什么?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有什么前提?
政府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抓手是什么?
……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指向四個字:法治環境。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營商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法治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5月8日,西安市政協召開“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 助推高質量發展”月度協商會,為更好地以法治引領和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在環球時報社主辦的2023國際化營商環境創新發展論壇上,西安獲評‘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標桿城市’。”西安市司法局局長蘇國峰在通報西安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工作時說。
“西安要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副院長張書友認為,西安應借助“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的先發優勢,做好頂層設計,盡快出臺《西安市政法機關關于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建設全力服務保障西安對外開放的實施意見》,做好律師、公證、仲裁等行業、機構管理體制機制的配套性改革和創新,形成指導各政法機關和各法律服務行業的具體措施,適時推進《涉外法律服務促進條例》《涉外法律服務發展扶持辦法》等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的制定工作。
作為服務國家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西安獲批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在“雙中心”建設成形起勢的重要時期,西安市政協委員、陜西正義司法鑒定中心主任劉君把關注點放在了企業落戶申報上。
“企業投資落戶,要先向自然資源和規劃、市場監督、稅務、知識產權管理等多部門逐一申報,長時間的行政審批程序可能引起企業退出。”劉君建議,政府應對投資項目進行歸類處理,根據每一類企業的投資目的和需求,單獨制定相應的政策性文件,進行歸類審批,并為同類企業制定統一的投資落戶政策。
“與法治營商環境相關的監督機構也應統一協調。”西安市政協委員、陜西洪振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洪說,目前,與營商環境有關的管理部門涉及發改委營商環境發展促進中心、市場監管、工信等部門,但各部門之間缺乏交流機制,有的部門只有管理權而沒有執法權,對違反營商條例的相關行為,缺乏有效的法律制裁措施。王洪建議,應協調司法局的執法監督部門、檢察機關的瀆職部門、紀檢部門的違紀檢查部門等擁有執法權的部門加入營商環境管理,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會上,幾位委員不約而同談到了政府拖欠企業款項的問題。
“有的拖欠款數額對國有企業來說不大,但對民營企業來說,可能就是壓死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結合身邊企業案例,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安博達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唐小彧建議,應成立清理欠款專項行動小組,及時清查拖欠行為,明確處理措施、時間節點,限期辦結。
針對清欠方式,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安市網絡智庫與經濟發展研究會會長李杰建議,應通過協商、調解、仲裁等方式解決債務糾紛,減少訴訟和時間成本,或利用債務重組、資產處置等方式,幫助政府部門和國企化解債務風險。對賬齡較長、清理難度較大的應收款項,要想方設法取得書面對賬憑據,并通過法律途徑或風險代理等手段進行清欠。
政府面對行政爭議時該如何應對?是行政復議還是訴訟?西安市政協委員、陜西許小平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劉霄峰建議,要充分發揮政府法律顧問的專業優勢,讓他們廣泛參與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核過程,從專業知識及程序正義角度為政府權力合法運行提供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的風險防范措施。
西安市政協委員、北京浩天(西安)律師事務所主任劉潔注意到,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將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新法刪除了舊版中的16個條文,新增了2個專章,修改了228個條文,變動規模很大。”劉潔建議,在西安地區遴選一批具有豐富實務經驗和深厚理論研究基礎的法學專家、律師、學者,組建宣講團到企業、樓宇、園區進行宣講,助力企業提升依法治企能力,推進合規管理工作,在宣講中優化西安法治化營商環境。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