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許鵬
白天進村入戶走訪群眾,拉家常、談農事、話發展,晚上再把群眾的所思所盼一一整理記錄在案。一遍遍的走訪、一通通的電話,讓他找準了“老齡化問題突出、產業發展不均衡、服務水平有待提升、人居環境有待改善”四個制約應則溝村發展的問題。在縣政協的指導支持下,應則溝村開啟了“三步走”振興之路。他就是清澗縣政協派駐應則溝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李治亮。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李治亮始終把民心和民生放在首位,依托政協優勢,發揮政協力量,結合村情實際和群眾所需所盼,制定了《應則溝村“為民辦事”行動計劃》。運用“群眾點菜、支部派工”機制,每月組織集體活動,圍繞方便群眾做好事、對照群眾需要解難事、聚焦群眾困難辦實事,回應群眾關切,幫助群眾排憂解難。駐村工作隊邀請縣政協領導和部分政協委員、愛心人士舉辦“‘義’不容辭·愛心有我——政協委員在行動”活動,為村民真心實意辦實事。
為切實推動防返貧動態監測工作,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李治亮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應則溝村防返貧動態監測“四個一”(一問、一查、一議、一幫)工作法,做到精準識別、因戶施策。邊緣易致貧戶白艷東因女兒患病被確定為防返貧動態監測對象,通過技能培訓、勞務輸出等方式,確保其家庭收入持續穩定;村民曹永紅因病成為脫貧不穩定戶,通過就業扶持、享受低保、醫療保障等措施,減輕其家庭負擔,確保不會返貧。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頭戲。應則溝村山大溝深、地少分散、勞力短缺,隨著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在家老人沒有能力管護,導致村里許多棗林撂荒。李治亮緊緊抓住產業發展的“牛鼻子”,謀定而動,提出了大力發展酸棗嫁接、黑牛養殖、紅梅棗種植的思路。之后,他圍繞酸棗嫁接項目調查研究,到酸棗種植基地考察學習,同酸棗專班技術人員交流,與清澗道合中藥材種植公司積極對接,通過學習討論、反復研究,他認為酸棗嫁接開發優勢明顯,可以在應則溝村推廣。
實施酸棗嫁接項目最大的難題是棗林流轉,核心還是群眾工作。對此,李治亮從村“兩委”班子入手,采取“單獨談心+開會宣傳”的形式,向群眾宣傳發展酸棗的利好和優勢,經過駐村工作隊與村委會40多天的團結協作,終于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村民自愿與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簽訂棗林流轉合同。2023年9月,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道合公司簽訂棗林流轉合同,租金每畝每年100元,租期十年,目前第一批租金已經全部兌現到位,村民分紅收益達15.02萬元。隨著酸棗嫁接項目的全面鋪開,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確保穩定增收。
應則溝村常住人口46戶73人,60歲以上老人就有59人,其中空巢老人12人。李治亮在走訪時發現,村里老人最大的困難就是吃飯問題。面對群眾的這些困難,李治亮萌生了建設幸福院的想法,并把這件事記在心里、抓在手上。
經多方爭取、各方協調,李治亮幫助爭取到應則溝村幸福院建設項目。而建設選址地因之前有租賃協議,要向租戶作出賠償才能盡快啟動幸福院建設,為此,駐村工作隊和村委負責人共同墊付了賠償金,徹底解除合同,讓幸福院項目得以順利開工。之后,在縣政協和老舍古便民服務中心的幫助支持下,村里向縣財政局報送了后續改建項目資金申請,向縣老齡辦申報了老年灶項目,目前,幸福院建設正在有序推進,預計年內正式運行。
近兩年來,李治亮用實際行動推動應則溝村全面振興,得到了群眾的一致認可。“駐村的時間是有限的,但是為群眾服務的時間是無限的。我希望自己能當好基層黨建指導員、糾紛調解員、民困幫扶員、政策宣傳員,努力向黨和人民群眾交出一份滿意答卷。”談及未來,李治亮信心滿滿。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