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白小芳 記者 賀鵬飛
生活垃圾分類既是城市日常管理中的“關鍵小事”,也是事關人民幸福感和綠色發展的“民生大事”。7月4日,延安市政協圍繞全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情況進行專題協商。
據了解,延安市生活垃圾產生量近5年總體呈上升趨勢,平均每年增長0.09萬噸,平均增長率0.18%。預計到2024年底,延安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將達48.19萬噸,每日產生生活垃圾1320噸。全市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13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站)4個(2個在建)、建筑垃圾場1個(項目未啟動)、生活垃圾中轉站31個。此外,還有公共場所垃圾分類屋88個、四分類垃圾桶(箱)5462套、有害垃圾暫存點15個、大件垃圾存放點7個、垃圾清運車132輛。
“目前,還存在市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不足、垃圾處理基礎設施欠缺、尚未形成完整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社會監督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左家瑞委員說。
左家瑞建議,夯實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基礎,加大對垃圾分類處理設施建設的投入,推廣先進的垃圾分類處理技術,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平臺,加強對垃圾分類處理的宣傳。推動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立法,鼓勵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建立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環衛作業隊伍,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從事生活垃圾清掃、收集、運輸和處理服務等業務。
“部分學生對垃圾分類的具體規則不熟悉,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引導。醫院對一次性醫療用品的分類處理,還需有更加嚴格的標準。”范黎鵬委員說。
范黎鵬建議,在校園和醫院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合理增設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和收集容器,加大對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普及垃圾分類的具體方法。加強對垃圾收集人員的培訓,讓他們熟悉各類垃圾的特點和處置方法,嚴格按照規定進行操作,建立健全交接登記制度,確保垃圾從產生到處置的每個環節都能得到有效監控。
馬琪委員建議,培育龍頭企業,提升再生資源行業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再生資源回收覆蓋面和行業效能。探索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新模式,增強再生資源龍頭企業資源整合能力,推動行業規范化發展,提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水平,形成再生資源行業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
委員們還建議,建立有機垃圾資源化處理推進機制和廢品回收補貼機制,研究制定居民垃圾投放袋補貼和垃圾計量收費標準,構建多方共同參與的垃圾治理模式。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設施建設,簡化程序,建立垃圾分類體系,加強終端處理設施建設,就近布局、規模處理,減少收運成本,大力實施源頭減量專項行動。
延安市政協副主席雷興平表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責任擔當,用心用情做好引導宣傳,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垃圾分類工作。要認真吸納本次會議的協商成果,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和措施,推動城市垃圾分類工作邁上新臺階。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