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馮倩楠 謝昊天 康斌
“提升‘漢中面皮’‘西鄉牛肉干’‘松花變蛋’等農產品加工品牌影響力。”
“加大力度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支持高校建立健全專業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
……
2月17日下午,漢中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15名委員依次走上發言臺,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如何彰顯特色?怎樣發揮優勢?
“以科技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代表民盟漢中市委會發言的鄧厚利委員呼吁,在地方財政預算中設立傳統產業轉型科技創新專項基金,公開發布針對綠色食品、中藥材加工、裝備制造、現代材料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技術問題作為開放性研究課題,拓展人才引進方式,利用科技創新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低空經濟2025年迎來搶灘登陸的“機遇期”。對此,張凌委員代表民進漢中市委會建議,把漢中低空經濟發展納入漢中市“十五五”規劃,把低空基礎設施納入城市建設規劃,依托漢中航開區、經開區和航空制造業優勢,圍繞固定翼飛機、無人機、eVTOL、飛行汽車等整機整車制造及動力系統、機載系統、飛控系統等關鍵系統、零部件,推進低空產業項目建設,做大做強低空制造產業鏈。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小微企業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張永清委員代表漢中市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建議,進一步優化政務服務環境,建立小微企業投訴快速響應機制和小微企業政策落實跟蹤機制,加強政策宣傳解讀,同時通過組建物流企業社團、探索發展航運等為小微企業降低物流成本。
人才聚則產業興。牟朝靜委員提出,搭建全市性人才與產業對接服務平臺,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促進人才發現和科技成果轉化。“探索‘科技星探’制度和‘顛覆性技術’項目發現機制”。她說,通過制度性安排,適度提高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度,讓更多關鍵性科技創新人才流向重點產業領域。
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
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樊華委員代表民革漢中市委會建議,制定重點產業的品牌創新發展規劃,分類別、分批次、分年度推進品牌建設,打造以區域公用品牌為主導,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為基礎的品牌體系,同時健全從農產品產地環境、基地建設到貯藏運輸、包裝標識等全方位質量標準體系。
“依托竹、木、藤條編織圍欄,用石塊精心鋪設鄉間小道,用山花裝點美麗庭院,讓老屋墻面一幅幅懷舊的革命標語喚醒兒時記憶。”包繼強委員希望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過程中,對鄉村建設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他建議,因地制宜,在公共設施建設方面少拆屋、慎砍樹、不占地、降成本,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就地取材,留住鄉愁,傳承文脈,真正讓群眾感受鄉音鄉情,體驗真美田園生活。
針對政策助推藥食同源產業發展,張衛敏委員代表農工黨漢中市委會建議,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以市區及縣城為主,景區、鄉鎮及農家樂為輔進行合理布點,挖掘傳統漢中藥膳精品,打造大眾餐飲藥膳品牌。
漢中是“中國大鯢之鄉”,“漢中大鯢”是國家地理標志集體商標。程虎委員提出,為漢中大鯢產業制定發展規劃,統籌推進相關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推動大鯢產業與旅游、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重點培育有規模、有品牌、有競爭力的龍頭領軍企業,挖掘大鯢科研、食用、藥用、生態價值,開發中高端醫養保健產品。
2024年,在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發放文旅消費券等政策“組合拳”的帶動下,消費活力加速釋放。湯新軍委員代表漢臺區政協建議,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建立完善消費品以舊換新鎮街+商戶聯系機制,做好合規引導,加強風險防范,同時引導限上貿易單位持續開展“汽車+家電+電動自行車+商超”和商文旅多業態融合促消費活動,全面釋放“政府‘以舊換新’補貼+品牌廠家讓利+回收舊機折價”優惠賦能的疊加效應。
臺上言語鏗鏘,臺下凝神傾聽。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會場上不時響起熱烈掌聲。這掌聲是對精準建言的共鳴,更是對未來發展的期待。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