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閆智 賀鵬飛
實習記者 白小芳
“堅持高質量起步、高標準要求,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
“結合延安地域特色和文化資源優勢,打造多元化的消費場景,促進消費增長。”
“打造數字文旅新形態,增強延安紅色旅游吸引力。”
……
2月18日下午,延安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9名政協委員圍繞鄉村振興、促進消費、數字經濟發展等主題,積極建言獻策,共謀延安發展大計。
延安市政協委員馮淑潔
治溝造地是延安一項新舉措,對于在黃土高原地區增加耕地面積、保障糧食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都具有積極意義。“近年來,延安市委、市政府將治溝造地作為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治溝造地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也面臨著治理任務艱巨、用地供需矛盾突出、系統性不足等諸多難題。”馮淑潔委員代表民革延安市委會建議,由自然資源部門牽頭,推動二期工程納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生態保護修復支撐體系重大工程建設規劃》。組建工作專班盡快對接自然資源部獎補政策,將治溝造地與全省“百萬畝綠色碳庫”建設相結合,打造50萬畝綜合治理示范區。要擴大納入指標的耕地面積,緩解用地供需矛盾,為鄉村發展項目落地實施提供堅實保障。以治溝造地為依托,因地制宜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統籌規劃,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
延安市政協委員白國峰
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如何突破傳統刺激手段的局限,激活消費市場?“去年,我市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但由于宣傳力度不足、市場供給不足、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原因,使優惠政策不能完全發揮作用。”白國峰委員代表民盟延安市委會建議,強化政策宣傳,借助新媒體平臺宣傳促消費政策,深入社區、企業等地,發放手冊與指南,提升優惠政策知曉度。優化補貼政策,精準發放補貼資金,將智能、綠色產品及文旅、養老等服務消費納入補貼,激發消費活力。結合延安地域文化,打造多元消費場景,推動社區商業智慧化,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完善城鄉物流配送。進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實施就業質量提升行動,開展農村收入倍增計劃,平衡退耕還林與增收關系,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縮小城鄉差距。
延安市政協委員蘆海巍
數字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驅動力,已逐漸成為延安實現追趕超越的戰略支點。“對標先進地市,延安市在數字基建、產業轉型、要素流通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急需重點突破。”蘆海巍委員建議,筑牢數字基建,夯實發展根基,推動可信數據空間建設。打造紅色數字基座,暢通數據流通,釋放數據價值,推進智慧建設,提升治理效能,深化產學研融合,強化人才支撐。把握AI發展機遇,加大力度引進和培育人工智能企業,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群,積極與國內外知名的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紅色人工智能實驗室。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延安市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國家政策要求和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為統籌推進“雙減”政策,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王俊虎委員建議,進一步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營造“雙減”社會氛圍,加強教育陣地建設。改善課后服務辦學條件,提高校園讀書室、科學實驗室建設水平,豐富校內課后服務內容。夯實“雙減”基礎保障,加大教育教學創新力度,提升校內課堂質量,加強監督管理,規范校外教培發展。
延安市政協委員王俊虎
隨著延安經濟快速發展,企業門類不斷豐富,互聯網經濟、數字經濟等新業態的用工關系更為復雜,勞動人事爭議領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新矛盾,勞動爭議案件數量急劇上升。“要健全多元化解機制,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郝強委員建議,強化政府主導,加強普法宣傳,搭建調解平臺,指導用人單位開展協調調解工作,探索建立勞動爭議案件委托調解機制。推動部門協同聯動,讓“以裁為主”向“調解優先”轉化,減少勞動者維權成本,提高維權實效。踐行“楓橋經驗”,組織調解隊伍,把民主監督的觸角延伸到勞動爭議領域,推動協商化解糾紛機制有效運行,促進形成和諧的勞動關系。
延安市政協委員郝強
委員們話語激昂,句句切中要點,聽者全神貫注,汲取智慧養分。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委員們緊扣延安發展脈搏,所提建議針對性強,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清晰思路和有力參考。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