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白小芳 記者 賀鵬飛 通訊員 汪洋
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2024年,是新中國和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也是延川縣政協成立40周年。一年來,延川縣政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緊密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廣泛凝聚各方共識,為延川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高質量發展貢獻了政協智慧和力量。
堅守初心 打造“忠誠政協”
一年來,延川縣政協始終將政協的政治屬性擺在首位,充分發揮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精準錨定政協與縣委工作的契合點,確保全體成員思想統一、行動一致,堅定不移地貫徹縣委決策部署。
全面深化“第一議題”制度,對重要思想、政策做到第一時間傳達學習、研討部署、跟進落實。
政協黨組工作主動向縣委匯報,年度協商計劃、委員學習考察等關鍵工作提前請示,協商議政活動積極邀請黨政領導參與,協商成果及時報送,領導批示迅速落實,保障政協工作與全縣中心工作同頻共振。
把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通過專題讀書班、政協主席講黨課、專題研討和現場教學等形式,組織黨紀學習教育28次,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學習格局,讓黨員干部時刻保持警醒,堅守紀律底線。
常規化召開各類工作會議,嚴格落實黨內組織生活、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等制度。黨組班子成員積極投身縣委安排的包聯集體經濟薄弱村、重點項目等重點工作,以身作則,推動縣委決策在政協工作中落地生根。
服務中心 打造“有為政協”
一年來,延川縣政協始終緊扣全縣發展大局,扎實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將履職成效切實轉化為推動延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在政治協商方面,精心謀劃協商議題,圍繞“挖掘文化底蘊,講好延川故事”等主題,開展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協商2次,提出協商建議18條;組織開展農業防災減災等專題、專委會及界別協商活動10次,為延川發展廣納良言。
民主監督工作成效顯著,組織市縣政協委員視察全縣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工作;選派45名委員擔任民主監督員,參與公開庭審旁聽等活動80余次;提案辦理成果豐碩,全年共收到提案68件,經審查立案46件,辦結率和滿意率均達100%,并對黨政機關工作及提案承辦情況進行評議,有效提升政府部門工作效能。
參政議政水平不斷提升,全年召開政協全體會議1次、常委會會議4次、主席會議12次、專題座談會6次;開展校園及周邊食品安全等專題調研6次,與市政協同步開展專題調研5次,其中,林業資源保護調研報告獲得縣政府主要領導批示,就跨區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在市政協常委會議上作交流發言;全年共上報社情民意信息33條,位居全市前列。
凝聚合力 打造“聚力政協”
一年來,延川縣政協始終堅持建言資政與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發揮自身獨特優勢,促進各界團結協作。
深化“兩個延伸”,借助“一站兩室”平臺,組織黨政領導、職能部門與群眾代表面對面協商互動,成功解決“碾畔村張家山自然村道路”等民生問題40余件,實現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委員職責向服務群眾延伸。
持續聯動協同,與縣林業局、團縣委開展植樹活動,與縣圖書館開展圖書誦讀分享交流活動,邀請縣政府領導參加工作視察,聯合縣總工會開展書畫公益培訓等,在合作中增進共識。
完善“五級網格”聯心聯誼制度,及時把握委員思想動態、回應委員關切;接待全國各地政協組織調研考察29批285人次,文史館(書畫院)接待參觀2000余人次;組織委員和政協干部赴多地考察交流,加強溝通聯系。
強化擔當 打造“擔當政協”
一年來,延川縣政協十分注重提升委員履職能力,充分發揮委員主體作用。
定期舉辦委員培訓班,邀請專家授課,對新進委員進行專項培訓,組織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促進委員思想與履職能力雙提升。
發揮界別優勢,新建3個特色基層工作室,依托基層站室組織委員開展協商議政;舉辦政協“9·21”委員活動日,組織委員積極參與送文化、健康、科技等服務活動;爭取醫療設備捐贈項目180萬元,幫扶困難學生、患病群眾。
加強委員管理服務,開展委員培訓、述職、考核等工作,評選表彰優秀政協委員;吸收優秀委員參與重點工作,聯合媒體開展“委員履職風采”采編,宣傳委員優秀事跡,擴大政協影響力。
完善機制 打造“效能政協”
一年來,延川縣政協積極探索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強“兩支隊伍”建設,提升工作規范化水平。拓展工作路徑,完善12項制度文件,提拔重用政協干部,指導基層站室開展活動50余場次,組織政協委員和干部參與志愿服務,展現政協良好形象。
文史宣傳工作成果突出,在全省政協文史資料工作推進會上作經驗交流;發行多部文史資料,編纂政協志;加強宣傳,編發工作簡報、短視頻,在各級媒體刊發報道。
舉辦慶祝新中國和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及縣政協成立40周年系列活動,動員廣大政協委員和機關干部積極參與征文活動,抒發愛黨愛國愛政協的濃厚情懷。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