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蔣維博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價值取向,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穩步推動共同富裕。
5月13日,銅川市政協聚焦“多舉措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議題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組織政協委員和有關單位負責人深度協商、廣謀良策,千方百計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找出路、想辦法。
高質量建言離不開扎實的調研。為開好此次常委會會議,銅川市政協專門組成調研組前往青砧苗木繁育基地、電商產業直播基地等地進行實地調研。近年來,銅川依托青砧苗木繁育基地,充分發揮自主研發優質種苗的優勢,在全市大力推廣蘋果“三新”建園模式,建成生態果業基地5萬畝,以果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宜君縣堯生鎮電商產業直播基地,農戶被鑲嵌在產業鏈上,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更多農民享受到了“種得好更要賣得好”新業態帶來的增值收益。
委員們立足銅川實際,對全市種植養殖產業、現代果業加工、電商產業、農業科技創新及新農人培訓等發展情況進行系統調研,全面了解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工作進展情況、存在的問題和短板弱項。此外,通過線上聯系收集了寶雞市、無錫市、蘇州市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經驗與做法,為開好此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做足“功課”。
調研顯示,銅川將促進農民增收三年行動方案同打好“八場硬仗”工作一體化推進,取得顯著效果。但在鄉村全面振興推進過程中,仍存在產業優勢不夠突出、產業融合不夠緊密、專業人才相對匱乏等堵點卡點。
會上,委員們結合調研實際紛紛建言獻策。
“穩步推進現代果業、中藥材、畜牧漁業、食用菌4條特色產業鏈建設,招引培育延鏈補鏈強鏈的鏈上企業,組建‘企業+聯盟’產業發展集團,推動集群發展,破解產業規模瓶頸。”宜君縣政協主席樊斌表示。
在談及深化品牌建設、提升農產品市場溢價能力問題時,多位委員建議,要以銅川“好山好水育好品”為主題,將現代果業、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與銅川碳匯農業模式相結合,打造有影響力的“銅字號”生態產品品牌。
推進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郭妮妮委員建議,圍繞標準化設施農業基地、冷鏈物流、精深加工、數字農業等建設,健全“研發+加工+展示+銷售+物流”的加工創業孵化體系,不斷激活新業態,拓寬增收空間。
“延伸‘農文旅+’鏈條,培育新的消費內容、方式和場景,拓寬農民增收的新路徑。”王策委員表示,要講好銅川地域故事,深度挖掘鄉土文化,推動非遺與農耕文化深度融合,開設“耀瓷工坊+農產品定制”“藥王+”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宿和餐飲,以文引人、以文化人,為農文旅融合注入持久動力。
新農人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關鍵抓手。王彥斌委員認為,“金字塔”式新農人隊伍培養十分必要。夯實“塔基”——對以種植養殖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開展生產實用技術培訓,提升種植養殖技術水平;做強“塔腰”——對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開展新興技能培訓,提升經營管理能力;點亮“塔尖”——培育高層次農業經理人,打造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能創新的復合型人才。
另外,還有委員建議: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構建“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產業格局,努力實現“一業突破、多業并舉”;充分激活鄉村振興“沉睡變量”,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轉型發展;持續增強幫扶車間和社區工廠就業吸納能力,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
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在溝通中凝聚共識。聽取委員們的發言后,銅川市政協主席劉西林表示,促進農民增收是“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必須常抓不懈、久久為功。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把準目標任務,扭住關鍵重點,創新工作思路,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