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清平 李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近年來,鎮安縣政協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優勢,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中廣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奏響了社會各界合力助推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
做法成效
發揮凝心聚力優勢,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凝聚人心。一是志愿服務暖民心。持續深化“同心同行·情暖栗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品牌,把全縣175名政協委員按界別組建成10支志愿服務隊,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志愿服務活動。縣政協“雙擁六助”志愿服務活動榮獲商洛市最佳志愿服務項目。二是解難幫困贏民心。發揮聯系廣泛優勢,聯合包扶村、民族村、非公企業、鎮(街道)政協聯絡組等黨組織結對共建促振興,開展技術指導、產業就業培訓,幫助群眾銷售土特產,解決群眾實際困難。三是文明鄉風聚民心。在39個村(社區)建立“有事好商量”村民協商議事室,為鄉村振興提供“金點子”;以“書香政協”助推“書香鎮安”建設,為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給養;開展道德模范、見義勇為、孝老敬親等表彰活動,積極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營造干群齊心協力促振興的良好氛圍。
發揮統戰組織優勢,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凝聚共識。一是政治引領聚共識。加強思想政治引領,不斷擦亮“同心向黨·紅映栗鄉”政協黨建品牌,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和各級黨委政府的要求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實踐上來,增強社會各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二是增進團結聚共識。堅持團結民主兩大主題,圍繞群眾思想認識困惑點、利益關系交織點、社會矛盾易發點、鄉村振興疑難點,運用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1844”創新機制,組織委員開展“平安建設·委員在行動”,協助黨委政府做好政策宣傳、解疑釋惑、協調關系、化解矛盾、增進團結等工作,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三是統一戰線聚共識。充分發揮新型政黨制度優勢和人民政協統戰組織優勢,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加強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民主協商與團結合作,邀請黨外知識分子、非公有制經濟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參與鄉村振興調查研究,開展協商議政、民主監督,不斷提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共識度與團結面。
發揮人才智力優勢,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凝聚智慧。一是建言獻策助力鄉村振興。充分發揮政協人才薈萃作用,聚焦城鄉融合發展、和美鄉村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短板弱項,組織廣大政協委員深入調查研究,提出科學性、前瞻性、指導性、操作性強的意見建議,為黨政決策提供有益參考,為助力鄉村振興獻計獻策。二是建立智庫服務鄉村振興。組建政協人才庫和研究室,切實發揮政協智庫在鄉村振興理論研究、科學決策、項目建設、重大事項以及政策咨詢、技術指導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吸引人才支持鄉村振興。充分發揮政協聯系廣泛的優勢,指導建立各界愛心濟困協會等組織,廣泛開展經濟協作、創業就業、扶危濟困、捐資助學等活動,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深入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等活動,牽線搭橋、聯絡銜接、推介服務,吸引社會各界人士來鎮安投資興業、創辦實體、援建項目,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發揮協商民主優勢,為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凝聚力量。一是協商平臺聚能。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搭建協商議事平臺,建立委員工作室、鎮(街道)政協聯絡組、村民協商議事室,實現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將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效能。二是協商議事賦能。堅持“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的協商議事原則,將政協協商融合于鄉村全面振興、服務于鄉村治理,拓展基層協商民主的深度和廣度,找到群眾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聚焦綠色發展、生態環保、產業振興等議題,創新開展“院落議事”“板凳議事”“五老議事”等議事活動,把“觸角”延伸至基層群眾最關切的問題,形成了協商民主與鄉村振興的耦合效應,匯聚起團結奮斗促振興的正能量。三是協商成果提能。推動基層協商與政協協商有機結合,讓人民群眾有序參與民主協商,通過全縣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精準掌握群眾意愿訴求,及時反映社情民意,有效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期盼問題。其中《激活庭院經濟 賦能鄉村振興》等62篇社情民意信息分別被全國政協和省、市政協采用或被省市主要領導批示轉辦。
幾點啟示
發揮政協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必須把牢“方向盤”、畫好“同心圓”。鄉村振興是黨中央著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人民政協作為黨領導的政治組織,應聚焦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這一中心環節,為鄉村振興增強凝聚力、向心力。鎮安縣政協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把牢政治方向,充分發揮新型政黨制度優勢和政協統戰功能優勢,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加強黨建引領、政策宣傳、思想凝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進了社會各界推動鄉村振興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發揮政協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必須匯聚“人才源”、激活“源頭水”。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要實現共同富裕發展目標,必須培養和引進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激活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鎮安縣政協充分發揮與民主黨派人士的協商優勢,通過建立人才智庫、智囊團把優秀人才集聚起來,開展“鄉村振興·委員在行動”把智力優勢向基層延伸,讓委員“當主角”“唱好戲”,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同心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幫助群眾解決產業發展、設施建設、項目引進中的難題,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發揮政協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必須找準“結合點”、促進“雙融合”。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所在。鎮安縣政協把“有事好商量”作為推進協商民主、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持續加強政協基層組織建設,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通過協商議事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實現協商民主與鄉村振興融合互促,架起了黨群協商的“連心橋”,激活了鄉村治理“新引擎”,激發了群眾干事創業促振興的活力和內生動力,把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效能,讓“人人謀發展、協商促振興”的理念根植于心、實踐于行。
發揮政協優勢助力鄉村振興,必須共樹“文明風”,弘揚“正能量”。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繪就鄉風文明美麗畫卷,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鎮安縣政協將“同心同行·情暖栗鄉”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開展了一系列愛心、暖心、善心、聚心的志愿服務活動,體現了民意、凝聚了民心,激發了群眾向上、向善、向真、向美的內在力量,營造了文明和諧的鄉村氛圍,凝聚起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正能量。
(作者楊清平系鎮安縣政協黨組書記、主席,李成系鎮安縣政協秘書長)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