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王雅 記者 韓永國
六月的咸陽,草木蔥蘢,生機勃發。6月23日,咸陽市政協召開九屆十七次常委會會議,聚焦“縱深推動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議題開展專題議政協商。與會常委、委員齊聚一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加快西咸一體化進程、繪就高質量發展新圖景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
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咸陽作為西安都市圈的核心組成部分,建設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不僅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更是釋放區域創新潛能、加快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的關鍵所在。
在這一進程中,金融賦能與平臺支撐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抓手。市政協常委、民進咸陽市委會兼職副主委胡平建議,強化金融服務供給,持續擴大秦創原科創基金規模,通過設立科技成果轉化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支持初創科技企業成長壯大,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推行“天使子基金+種子直投”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形成更加活躍的科技投資生態圈。
在完善產業協同機制方面,數字化轉型與軍民融合成為突破方向。市政協委員、陜西恒達土地房地產評估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國棟建議,建設秦創原數字協同平臺,實現科研設施共享、專利數據流通及產學研需求精準對接。深化軍民融合,依托航天六院、西飛等軍工資源,設立軍民兩用技術交易平臺,推動軍工技術民用轉化。
針對當前存在的資源分散、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市政協委員、長武縣政協主席任全智建議,建立資源交換機制,通過指標置換、競價交易等方式,盤活各縣區存量資源,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同時,通過西安—咸陽、各縣區之間文旅資源聯合開發、共享、舉辦活動等方式,促進西安—咸陽文旅一體化發展。
打造區域競爭新優勢
近年來,咸陽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作為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一號工程”來抓,深入推進營商環境領域改革。這一重要舉措為咸陽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特色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以服務型政府建設為抓手,系統推進思想破冰、機制創新、品牌塑造。”市政協委員、秦源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剛飛建議,積極構建惠企政策匹配庫、創新服務案例庫、政策解讀專家庫,與“咸企通”平臺精準對接,落實政策兌現減資料、減環節、減時限責任制,優化流程、簡化環節,最大限度壓縮惠企事項辦結時長,進一步提升政策知曉率、兌現率、滿意率,著力打造“三庫聯動、三減惠企、三提立信”的營商服務品牌。
在優化營商環境的基礎上,如何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成為與會委員關注的焦點。談到品牌塑造,市政協委員、咸陽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敏娟認為,應著力加快打造農旅結合休閑農業板塊。她建議,植入咸陽市農業特色產業場景,規劃建設和改造提升一批集生態觀光、特色餐飲、休閑垂釣、康養旅居等功能為一體的農旅結合項目,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農業主題特色文化活動,引導、培育、做大一批旅游特色產品。
除農業外,中醫藥產業也是咸陽特色優勢產業。市政協委員、陜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頸間腰腿病門診部主任袁海光建議,依托兩地歷史文化資源,開發“中醫藥文化研學游”“中醫康養體驗游”等特色旅游線路,建設中醫藥主題博物館、康養小鎮,開發中醫藥文化創意產品,推動中醫藥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擦亮“秦藥”品牌。
擘畫西咸融合新藍圖
西咸一體化是我省區域協同發展的“強力引擎”,在打破行政壁壘、整合資源要素、推動產業互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戰略布局不僅關乎兩地發展,更承載著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使命。
“推進西安—咸陽公共服務一體化,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是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關鍵之舉。”市政協委員、咸陽市工商聯副主席高飛建議,探索建立“雙組長輪值制”,由西安、咸陽兩市領導交替主持聯席會議。同時,設立聯合考核機制,將公共服務一體化和營商環境優化納入兩市相關部門考核范圍,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在推進西咸一體化發展的同時,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同樣至關重要。市政協常委、咸陽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左新宏建議,發揮市科技工委職能優勢,健全部門協同、市縣聯動、企業協作的工作格局,制定專項政策文件,形成完備的未來產業政策體系。注重機制創新,建立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牽頭的未來產業聯席會議制度,充分發揮“鏈長+鏈主+鏈創”機制作用,為全市未來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匯智聚力,共促發展。市政協主席李曉靜對委員們的發言給予肯定。她指出,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以持續推進“七個一體化”為抓手,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塑強競爭優勢。全市各級政協組織要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靈活運用多種監督方式,助推西咸一體化取得新成效。同時要持續深化作風建設,緊扣全市中心工作和群眾關切,積極建言獻策,為加快建設現代化“西部名市絲路名都”貢獻更多政協智慧和力量。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