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龐浩楠 通訊員 張海燕 記者 唐冰)近日,在漢陰縣興隆佳苑社區委員工作室,一場“家門口的協商會”成功破解綠化帶管護難題。居民張大爺由衷感慨:“沒想到這個小房間,比想象中還頂用!”這生動的一幕,正是漢陰縣政協委員工作室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真實縮影。近年來,縣政協錨定“迭代升級、提質增效”目標,以“建是基礎、管是重點、用是關鍵”為路徑,將履職觸角延伸至群眾身邊,推動協商民主在基層煥發蓬勃生機。
織密網絡,搭建民意“連心橋”
自2022年5月起,縣政協精心構建“4+7+4”立體履職網絡——4個區域工作室、7個界別工作室、4個行業工作室遍布城鄉,159名委員精準編入各工作室,形成縣、鎮、村三級聯動的協商矩陣。聚焦黨政關切、群眾期盼,秉持“委員主體、突出特色”原則,統一“六有六上墻兩公開”建設標準,投入10萬余元打造規范化陣地,為委員提供堅實履職平臺和有力保障。在線下夯實根基的同時,線上同步發力。積極拓展線上渠道。升級政協官網,以專委會讀書群為樞紐,實現工作動態實時共享、社情民意一鍵直達,實現“云端+線下”雙軌并行,有效架起黨群溝通的“連心橋”,讓民意收集更便捷、更高效。
創新機制,激活履職“動力源”
委員工作室的長久生命力,在于常態化長效化運行。縣政協建立“領導抓總、召集人主責、專委辦督導、”的閉環管理體系,確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實。
以學習賦能,提升委員履職能力。連續三年組織委員赴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學習培訓,并結合本地專題課堂,邀請專家授課20場次,累計培訓200余人次;通過以會代訓、現場觀摩等形式,激發委員履職熱情,提升委員履職本領。
以考核促效果,修訂完善《委員履職考核辦法》,將“反映一條社情民意、提交一份提案”等“五個一”要求納入硬性指標,推行委員輪值制度,讓履職成效可量化、可視化。
以機制增效,推動工作室“一室多用”。通過主席會議年度評議、分管領導半年督導、專委辦季度指導、政治指導員每月聯系的多層級管理模式,將15個工作室打造成集學習、宣講、協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履職陣地,成為群眾信賴的“貼心驛站”。
實干為民,打造服務“暖心站”
服務群眾的實際成效,是檢驗工作室的“試金石”。一組數據見證責任擔當:開展理論宣講280余場、讀書活動120余場;走訪群眾2350余人次,收集民情信息337條;組織“微協商”220余次,化解矛盾糾紛220件,辦成一大批民生實事,為地方發展注入“金點子”。
從關愛教師、醫護群體的暖心行動,到助力鄉村振興的“愛心雞苗”“紅桃認購”活動……工作室累計消費幫扶28萬元、捐贈物資40萬元,將履職成果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寫在田間地頭、社區樓棟。其中,教育界別工作室短視頻《心聲》榮獲全省政協“秦商量”大賽一等獎,多個工作室獲評市級優秀,成為群眾身邊亮眼的“協商名片”。
心系萬家燈火,委員就在身邊。從家長里短的細微小事入手,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精準破題,漢陰縣政協委員工作室用“實打實”的行動證明,協商民主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金鑰匙”。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