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鄠邑區政協主席李軍考帶隊深入5家街道政協聯絡辦實地走訪調研,了解陣地運行情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推動政協工作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
近年來,鄠邑區政協將街道工作陣地建設作為探索基層協商民主的實踐路徑,緊扣“協商于民、協商為民”核心理念,在全區各街道建立了政協聯絡辦公室和學習聯誼組,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兼任聯絡辦主任,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通過組織200余名駐地政協委員參與基層事務協商,以“小切口”撬動“大治理”,如澇店街道“委員接待日”常態化協商機制、甘河街道“一委一品”等基層協商模式,成為政協力量下沉基層、服務民生的生動縮影,打通協商民主的“最后一公里”。
“委員接待日”制度是澇店街道政協聯絡辦建立的常態化協商機制,每月第一周周三,由政協委員現場接待群眾,面對面傾聽訴求、收集意見建議,聯絡辦聯動相關職能部門,推動反映問題協商解決,現已逐漸成為群眾心中的“民情直通車”。“去年夏天,有村民反映村口排水溝堵塞,一到暴雨就積水嚴重。”澇店街道政協聯絡辦主任翻開議事記錄冊介紹,“我們當即聯系水利局,組織水利專家、村民代表和相關部門現場協商,從方案設計到施工驗收,全程跟蹤督辦,不到一個月就解決了問題。”類似的故事還有不少,從街道環境整治、田間道路硬化,到鄰里糾紛化解、口袋公園建設,委員們面對面傾聽、實打實協調,讓群眾從“上訪”變“商量”,從“吐槽”變“支招”。為確保協商成果落地,澇店街道建立“接待—協商—交辦—反饋”閉環機制,2025年以來,通過接待日共接待到訪黨員群眾12人次,收集整理各類意見建議9條,幫助化解群眾問題、矛盾、糾紛8件,“現在老百姓有事先來這里‘嘮一嘮’,因為知道說了真管用!”前來反映社區養老問題的劉大爺感慨地說。
“我們堅持‘一個委員聯絡一個村,打造一個特色品牌’,讓協商更接地氣、更有溫度。”甘河街道政協聯絡辦主任介紹。在甘河街道,政協委員牽頭組建由老黨員、村民代表、致富能手組成的協商隊伍,圍繞馬坊村村容村貌提升、圍棋寨村產業發展等轄區村落發展開展協商議政,累計提出合理化建議14條,推動產業路3公里、就業崗位10余個。如今,甘河街道的“一委一品”已形成“協商有載體、委員有舞臺、治理有實效”的良性循環,讓政協協商從會議室走向田間地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完善基層直接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鄠邑區政協以此為指引,深耕基層協商民主實踐。2021年起,先后印發《關于推進街道政協工作聯絡辦公室及學習聯誼組建設實施方案》《鄠邑區街道政協工作聯絡辦公室規范化工作意見》《區政協領導干部聯系督導基層陣地工作方案》等,建成11個街道政協聯絡辦和學習聯誼組。每年組織開展工作培訓、現場觀摩等,明確工作思路和方向,先后通過387份問卷向委員和群眾征集街道陣地建設的意見建議,研究形成突出履職實效的工作原則和“整合資源、三個聯動(街道政協聯絡辦與界別組聯動、街道政協聯絡辦之間聯動、機關委辦與街道政協聯絡辦聯動)”的工作模式。2024年四季度以來,圍繞重大項目建設等黨政重點工作調研視察20余次,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等社情民意近30條,解決群眾問題、化解矛盾糾紛18件,在鄉村振興、生態保護、民生保障等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
正如區政協主席李軍考所言,“把街道政協聯絡辦作為延伸基層一線的‘新陣地’‘新平臺’,為政協委員搭建‘新舞臺’,凝聚基層治理‘新力量’”。目前,鄠邑區政協“一家一室一辦兩組”(即:區政協“委員之家”;界別委員工作室;街道政協聯絡辦;界別小組和學習聯誼組)履職矩陣,正成為鄠邑區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這一系列創新實踐,既以規范化建設夯實基層協商根基,又以“協商于民”的生動實踐詮釋人民民主真諦,是完善基層直接民主制度、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積極探索,彰顯了人民政協作為國家治理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獨特優勢。(張楚翌 通訊員 劉帥)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