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星 韓璋 通訊員 錢荔
老齡化浪潮下,“養老”二字牽動著無數家庭的神經。7月10日,大荔縣政協副主席張華帶領尚公正、張冬茜、梁秀玲、吳濤、梁平、樂忠文、陳雪艷、孫穩周等委員,深入養老機構、社區照料中心,就“應對人口老齡化、擴大普惠養老”展開專題調研,在實地走訪與坦誠交流中,為老人們的“幸福晚年”尋找答案。
從縣中心敬老院的供養大樓到勝達愛心養老院的護理站,從西城街道德鄰苑日間照料中心的助餐點到韋林鎮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的活動場,委員們邊走邊看,不時駐足詢問:“老人每月花費多少?”“護理員配比是多少?”“失能老人有專門照料嗎?”筆記本上,記滿了設施短板、服務痛點,也記下了老人們“希望有人常陪聊天”“看病能更方便些”的樸素心愿。
座談會上,縣民政局負責人匯報工作時,既提到“養老床位較五年前增長60%”的成績,也坦言“農村養老設施薄弱”“專業人才短缺”等現實難題。話音剛落,委員們便打開了話匣子。
“農村養老是塊‘短板中的短板’。”尚公正委員拿出調研時拍的照片——偏遠村的互助幸福院內,建設年份早,設施陳舊。“獨居老人最怕的是‘沒人管’,建議把農村養老設施納入鄉村振興‘標配’,按每村20-30張床位建照料中心,再請本村婦女當‘助老員’,政府給點補貼,既解了急,又接地氣。”
“居家養老的老人更需要‘隱形守護’。”張冬茜委員展示著一份“智慧養老需求表”,“85歲的王大爺說,夜里起夜怕摔倒;獨居的李奶奶希望有人每天問問平安。”她建議政府牽頭建個“智慧養老平臺”,“給老人配個簡易呼叫器,連接社區網格員和志愿者,一鍵呼叫就能上門,困難家庭的設備費用由財政補貼。”
“醫養脫節是老人最犯愁的事。”梁秀玲委員翻著養老院的醫療記錄,她語氣沉重:“得讓衛生院和養老院‘手拉手’,派駐醫生每周駐點3天,把血壓測量、輸液換藥這些事在院里解決,醫保還能報銷,老人就不用來回折騰了。”
“民辦養老院得‘降價提質’。”吳濤委員算著一筆賬:“現在中等民辦院每月平均要1300多,困難家庭扛不住。”他建議對民辦院按“接收一位低保老人補500元”的標準給補貼,“但得約定30%床位是普惠價,讓困難家庭也能負擔。”
“護理員留不住,養老服務就穩不了。”梁平委員的話引起共鳴,“有個護理員說,干得再好也是‘伺候人’,年輕人誰愿意來?”他提議給護理員評“星級”,“三星級每月多補300,五星級補800,讓這行成個‘體面職業’。”
張華表示,“養老是‘慢功夫’,更是‘良心活’。”委員們的建議摸到了老人的“心跳”,會后會把這些“金點子”整理成報告,推動相關部門從設施、人才、政策上發力,“目標就一個:讓大荔的老人們,不管住家里還是養老院,都能活得有尊嚴、有滋味,這才是普惠養老的真諦。”
中午11點30分,調研結束。委員們走出會場時,陽光正好,街邊的老年活動中心里,幾位老人正坐著下棋,笑聲朗朗。大家知道,這場為“銀發歲月”奔走的調研,不是終點,而是讓更多老人安享晚年的新起點。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