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春深夏淺,萬物競發。在漢臺區鄉鎮天漢大地廣袤的田野上,機械轟鳴聲此起彼伏,農人們忙著備農資、修農機、清水渠、育新苗……一幅生機勃勃的現代農耕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機械轟鳴、農人忙碌,備農資、修農機、清水渠、育新苗……田壟之間正展開一幅繁忙喜悅的農耕畫卷。
政策惠農 讓智慧育秧更高效
在河東店鎮鄒馬村合作社負責人何紅菊站在田埂邊,眼看全自動育秧生產線火力全開,鋪土、播種、覆土等工序一氣呵成,田間的“智能工廠”正在大展身手,她的臉上盡是掩不住的笑意:“在這里集中培育的秧苗,30天后就能插秧。”她介紹說,今年合作社計劃育秧覆蓋1500畝水田,其中700多畝由合作社承包,其余700多畝為周邊農戶代育代種,預計兩周左右就能完成育秧作業。
“機械化作業較之傳統人工育秧優勢十分顯著,它不僅將育秧效率提升了近10倍,還能實現對自然環境的抵御,防止倒春寒破壞秧苗,成秧率高達92%。”何紅菊感慨道:“從‘汗水’到‘智慧’的轉變,從‘傳統型’到‘數字化’的升級,這些變化都離不開漢臺稅務部門的關心支持。”
據了解,近年來,漢臺稅務部門始終聚焦涉農經營主體和農戶需求,積極把握農時,對農業產業全鏈條稅收政策和涉農優惠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建立“一戶一策一禮包”直達快享稅費優惠政策落實機制,為經濟合作社建立“全景式”畫像,定期開展“送政策下鄉”活動,用“政策落實精度”提升“農耕服務溫度”,幫助農業經濟合作社加快實現科技農業轉型。
稅收護航 讓農耕播種更智能
當下正是水稻插秧季節,在武鄉鎮吳莊村谷有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田里,一臺臺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插秧機正在大展身手有序作業,濃濃的“科技范”令人贊嘆。
“智慧農機裝備的應用可是給我們莊稼漢幫了大忙哩!”據農機手顧漢榮介紹,智慧農機裝備應用通過在插秧機上安裝輔助無人駕駛操作系統,大幅提升了農機插秧作業效率和質量。他目前正在使用的這臺無人插秧機可以精準走直線,自動掉頭,插秧的交接行誤差能控制在3公分以內,一天8-10小時可以完成近四十畝插秧任務,為全年糧食豐產夯實基礎。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耕必須實行機械化發展,才能跟上時代步伐。”談到近些年農業生產的轉型升級,合作社負責人谷有全感受很深:“農業科技的推廣普及,離不開稅收政策的扶持。種小麥、水稻能免征企業所得稅,合作社賣自己產的農產品能免征增值稅,購買農機、農具也能免稅……”谷有全粗略計算,這兩年合作社享受各類稅收優惠減免近2萬元。
春光不負,農時不誤這些真金白銀的實惠,正在持續轉化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新動力。今年,谷有全和鄉親們盤算著在栽培模式上再搞點新花樣:“我正在研究利用無人機播撒農藥和肥料,減免的這筆資金支持正好用來購買無人機。”谷有全說,國家的好政策落在了田間地頭,更落在了鄉親們的心頭。不少農戶對他的想法表達出了濃厚的興趣,他計劃著熟練掌握技術后,帶動越來越多的農戶從手提農藥桶變為手握操縱器,真正學會利用科技發展現代化農業。
“好政策落在田里,長出來的都是金穗穗!”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稅惠政策如同及時的春雨,滋潤著農業現代化的種子。近年來,漢臺稅務部門始終把涉農經營主體和農戶需求放在心上,通過對農業產業全鏈條稅收政策和涉農優惠政策進行全面梳理,建立“一戶一策一禮包”直達快享稅費優惠政策落實機制,為經濟合作社建立“全景式”畫像,并定期開展“送政策下鄉”活動,用“政策落實精度”提升“農耕服務溫度”,為農業經濟合作社加快實現科技農業轉型貢獻稅務力量。(王佳茜)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