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陜西省委副主委、省審計廳副廳長馬玉紅反映,絲綢之路經濟帶依秦嶺沿線而開發,這項重大項目的啟動,不僅在地理位置上提升了秦嶺的重要性,更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加大了對秦嶺的扶持力度。但從目前來看,雖然相關省市地區依法行政責任意識加強,大秦嶺生態環境仍需長期予以高度重視。
一是大秦嶺生態保護主要問題是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多反映在保護區內的經濟增長動力與生態環境保護壓力的矛盾。
二是沿線各省開發建設造成新的環境破壞仍有發生,如旅游、度假、娛樂場所亂建亂修,以及粗放開發進一步破壞生態環境,新舊污染不斷產生,邊建邊治達不到生態保護的最終目標。
三是未建立區域性管理體系,工作機制尚待健全,相關省市地區之間缺乏協調、溝通,執法責任主體不明確,出現多頭審批、多頭執法、重復執法,也有出現問題視而不見、互相推諉扯皮的情況。
四是政策缺失和投入不足,系統規范的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形成。雖然國家對這一地區實施了財政轉移支付,但與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沿線各省市地區對國家的政策也做出了相應的配套措施,但地方財力有限,經濟損失補償辦法至今還未出臺等,也是造成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困難重重的重要原因。再者,秦嶺地域寬大,人口眾多,經濟基礎比較薄弱,國家總體投入很有限,難以滿足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需求。
建議:
——出臺大秦嶺保護專項法規。中央應盡快從體制機制上出臺針對大秦嶺保護專項統一的法律法規和相應政策。大秦嶺的保護應納入國家的發展戰略,只有從國家層面加強統籌協調,才能進行全面、針對、有效的保護。
——選擇大秦嶺理性發展模式。提高戰略認識,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科學發展放在首位,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加快經濟發展的關系,把握好發展底線。推進大秦嶺區域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設立大秦嶺生態保護專項基金。應將大秦嶺生態保護項目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的子項目,在思想上重視,在財力物力上也應給予足夠的支持,為大秦嶺設立生態保護專項基金。探索提出建立大秦嶺國家生態保護群,以“國家生態環境保護區”為核心,建立“大秦嶺生態經濟發展區”“中華核心文化傳承區”“國家生態休閑旅游區”“動植物研究發展示范區”“國家連片扶貧攻堅重點突破區”“國家碳匯核算交易實驗區”“生態科技和綠色資源交匯創新區”等具有功能定位的生態保護群。
——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沿線各省市地區要對本區域的秦嶺分支生態保護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進一步明確管理和責任體系。同時要加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對違規違建項目進行嚴厲打擊,做到違法必糾,執法必嚴。
——建立區域性大秦嶺專項保護規劃。相關省市地區應加強協調,樹立大局觀念,建設區域性保護體制,集中沿線各省相關人員共同研究討論,共同編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利用、土地利用、旅游等專項規劃,形成一個完整的、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的規劃體系。
——建立域內生態補償機制。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秦嶺域內各省市地區的一般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提高支付比例;盡快研究制定生態補償政策和具體實施方案;建立探討生態受益區和生態保護區的橫向援助機制,爭取在國家層面得到解決落實;同時研究域內退出企業的補償機制,引導企業發展相適宜的產業,在支持生態保護的同時,也走出一條致富之路。
(該社情民意信息由省政協提案委提供)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