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榮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持續開展‘減證便民’行動”“全面清理煩擾企業和群眾的‘奇葩’證明、循環證明、重復證明等各類無謂證明,大力減少蓋章、審核、備案、確認、告知等各種繁瑣環節和手續”。
但記者在一些社區走訪了解到,雖然政府明確規定了社區開具證明的權限,社區工作人員還是經常為開具一些“無厘頭”證明感到煩惱。
尷尬的社區“萬能章”
“您好!我要開一張居住證明。”5月28日早8時許,剛到上班時間,西安市碑林區馬廠子社區居委會服務大廳就迎來了前來辦事的居民。
馬廠子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張玥介紹說,相比之前,現在來社區開證明的人少了將近一半。現在雖然“奇葩”證明少了,但還是會遇到要開各種“無厘頭”證明的事,無形中加重了工作人員的負擔。
兩個月前,馬廠子社區一位老人在家中過世,因為沒有送醫院,就沒有醫院開具的死亡證明,家屬為此找到了社區。
“我們又不是醫生,怎么能為老人開死亡證明?”張玥說,當工作人員告知家屬后,家屬情緒激動。無奈之下,社區只能通過走訪小區住戶,再聯系當時上門問診的醫生,最后開具了老人死亡證明。
馬廠子社區黨支部書記廖小玲坦言,社區無法對接公安、民政、房產、社保等系統,有時開具一些紛繁復雜的證明已超出社區居委會的職責范圍,但為了不讓群眾犯難,同時也是對證明真實性負責,社區工作人員往往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這項工作中。
“社區公章不是‘萬能章’。”西安市碑林區開通巷社區副主任石蘭芝認為,“奇葩證明”之所以產生,主要是因為一些職能部門相互推諉、不作為,一些部門和社區之間存在職能不清和對彼此業務不熟悉。
開與不開都是難題
采訪中,多位社區工作者表示,雖然政府一再三令五申要減少“奇葩”證明,但在實際工作中,還是經常會遇到讓人頭疼的開證明要求。
張玥說,就在上個月,一位家長拿了三份孩子學校發放的社區實踐調查表來到社區,希望社區在三張表上蓋上公章,并出具一份孩子參加過社區義務勞動的證明。學校發放實踐調查表,原本是鼓勵孩子多參加社區義務勞動,由于涉及增加學分,結果是家長要求開證明。
“這三張表分別是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讓一次蓋上三年的章,我們很為難。”張玥說,為了不影響孩子學業,最終工作人員勉為其難蓋了章、出了證明。
“面對群眾這樣的要求,我們是既感到無奈又感到委屈。”新城區含元西路社區一位姓臧的工作人員說,正常情況下居民要求出具證明,如果在法律許可下,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都會提供服務,然而有些證明所涉情況社區并不了解,在無法證明事情的真實性時,社區左右為難。
社區證明期待規范化
2015年8月27日,西安市民政局在《關于規范社區居民委員會印章使用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規定,社區蓋章開證明的事項只有23項,并列出了日常出具證明事項明細表。
“雖然政府一直在提倡減少社區‘萬能章’,但不少企業和職能部門并沒有按照政策規定,仍將一些本不屬于社區開具的證明推給社區。”在石蘭芝看來,社區只是社會組織機構,并沒有行使行政職能的權力。如今,隨著西安戶籍的放開,社區幾乎每天都會開具一些跟戶籍有關的證明,但由于人戶分離、流動人口很多,對一些居民情況不了解,為此就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和社區共同來解決此類問題。
“很多時候,群眾去辦事,職能部門就設置了很多前提,要求的證明文件太多,有些甚至是互為證明,行政手續繁雜。”張玥認為,要想破解“無厘頭”證明,除了要實現信息互通共享外,還要規范相關部門的職責權限,實現辦事規范性,從信息、技術、程序等多個環節進行約束,杜絕“無厘頭”證明的產生。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