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趙慶騏和老伴兒唱著歌,老人們圍坐一圈跟著節拍鼓掌。
正唱到興頭上,王德仁老人也上了臺跟著唱,趙慶騏對他說:“下去下去,影響我們節目效果,我倆排練了一周呢!”
“我以前就是個兵,這是唱我的呀!”王德仁拍拍胸脯說。老人們樂成一團。
這歡快的一幕不久前發生在西安市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老人們自發組織的文藝表演每周都有一兩次,老人們在這里不僅能夠享受有效及時的醫療服務,還能感受到生活的熱乎勁。
自2016年西安市被確定為第二批全國醫養結合試點城市以來,西安市探索出了醫中有養、養中有醫、轉型發展等9種醫養結合服務模式,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醫養結合服務網絡,不斷織牢織密老年健康服務網。
“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養協作”,破解供需問題
“我們這里有一名老人,情況非常緊急!”今年春節前,西安市碑林區第三愛心護理院緊急接收了一名特殊的病人。“送來時就剩一口氣,把我們嚇出一身汗。”院長司冬梅說。
“這位老人,沒有家人照顧,也不愿意與外界交流,更不愿住養老院。自己在家長期吃方便食品,造成高度營養不良。”護理院醫護人員說,“我們為她量身定制了護理方案,每日有專門的營養師配餐。”
“今天我想吃香蕉、點心。”經過調理,現在胃口好了,老人的面色也紅潤起來,“我覺得身上都有力氣了,謝謝你們。”
“許多老人多病傍身,普通養老院無法提供醫療服務,大眾對醫養結合機構的需求很大,我們護理院有著相對完備的醫療人員和醫療設備,床位一直是滿的。”司冬梅說。
一面是老年人對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的剛性需求,一面是醫養結合機構少,缺口大。西安市衛健委老齡辦主任科員陳清亮說:“截至2018年底,西安市65歲以上老年人112.94萬人、占總人口11.29%?;貞先嗽V求,破解供需問題,把量做大是推動醫養結合發展的基礎。”
“從企業剝離后,醫院停業已經一年了。我們能不能做醫養結合?”去年12月,精密儀器公司的職工醫院院長許新玲找到西安市蓮湖區衛健局“求援”。
西安市蓮湖區衛健局副局長賈婭妮說:“你們醫院床位有50張,加上旁邊的招待所30張床位,經過適老化改造,有條件建立醫養結合機構。但更重要的是提前做好市場調研,對附近老人的情況進行摸排,選取適當的運營模式。”得到指導,許新玲的心里有了底。
除了引導機構轉型發展,西安市還大力引導“醫中有養”(醫療機構開設養老機構)“養中有醫”(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服務機構)“醫養協作”(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建立就醫綠色通道,開展巡診義診)等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保健、預防、治療、康復、護理、家庭醫生簽約、健康管理、中醫治未病、安寧療護9項服務。
目前西安市擁有醫養結合機構56家,床位12410張,其中醫護床位4233張。累計培養各級和各類試點135個。
“家院互融”“互聯網+”“三三聯動”,惠及更多老人
住院就不能回家,回家就沒有醫療照護。這樣的兩難選擇發生在不少老人身上。家住西安市土門街道的梁奶奶今年71歲,患有半身不遂,去年康隆西城長者屋開到了家門口,為她帶來了“兩全選項”。
這家醫養結合社區嵌入式養老院,不僅為老人們提供便利化的養老服務,還與土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了醫養結合服務協議。土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的醫聯體單位,通過組建“5+N”家庭醫生服務團隊,開展專家每周巡診,為老人提供以康復理療、常見病治療、慢性病治療為主的醫療服務。
不久前,梁奶奶起夜頻繁,巡診醫師立刻安排護理人員帶老人前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化驗檢查,并開了藥。
梁奶奶服用后效果很好,她高興地說:“不用去醫院排隊掛號,需要調養就住養老院,想家了隨時回去,不光我方便,兒女也方便!”
康隆西城長者屋行政院長楊陟說:“我們還與醫院合作開設了急危重癥轉診綠色通道,給老人加上了‘保險’。”
目前,西安市引進50多家社會組織參與200余個社區居家和農村醫養結合服務,10家醫養結合機構升級為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向社區居家老年人延伸服務,推行“家院互融”。累計建立全科醫生團隊1955個,建立家庭醫生工作室292個,累計簽約390萬人,重點人群簽約131萬人,老年人健康管理率81.79%,家庭醫生老年人簽約覆蓋率為73.2%。
同時,西安市各區積極探索“互聯網+醫養結合”模式,讓社區養老服務飛上“云端”,惠及更多老人。
西安新城區的一所養老公寓住著5名老人,他們可以通過安裝在公寓中的攝像頭與醫生線上交流,老人說:“在家就能看病,子女還能通過手機APP隨時了解我們的身體狀況,踏實又放心。”
西安市新城區愛心護理院引進“三三聯動”智慧居家養老平臺,一方面搭建護理院、社區養老中心、需求老人構成的三方聯動,另一方面搭建民政局、老人親屬及護理院構成的三方規范聯動。“我們不僅可以整合資源為老人提供多樣化的醫療康復服務,還為民政部門提供了數據支持,基于數據管理,未來可以對老人延展更深度的服務。”新城區愛心護理院副院長余尚勤說。
在西安市蓮湖區,分散居住的老人可以注冊“入住”“虛擬養老院”,每位老人都有一張“名片”,準確記錄健康狀況、所在位置、醫護信息等,老人在家下單即可享受緊急救助、健康管理、就醫等定制服務。
“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創新醫養結合發展適宜模式
“醫養結合怎么干,一開始我們也不知道,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陳清亮說,西安市自2016年被確定為國家醫養結合試點城市后,探索協作、增設、轉型等方式開展醫養結合試點工作。
西安市成立醫養結合工作領導小組,涵蓋衛計、民政、發改、財政等14個政府部門,為推進探索醫養結合建立起制度保障。
2018年,西安市成立了老年醫養結合學會,吸納并團結醫療機構、養老機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區以及權威專家,學會不僅可以各抒己見,博采眾長,還成為行政部門、養老機構以及醫療機構等環節搭建密切溝通的橋梁。
“邊‘吵’邊干,‘吵’開了就好干。”西安市老年醫養結合學會會長芮海榮說,“以前醫養兩張皮,要搞醫養結合,醫院說養老機構不夠標準,養老機構說按醫院標準所有養老機構都辦不下去,各抒己見,只要事往一處想,很多事情就能越‘吵’越明白。”
在探索創新醫養結合發展適宜模式的基礎上,西安成立了醫養結合質量控制中心,逐步建立健全醫養結合管理與控制體系,開展醫養結合動態監測,及時掌握醫療衛生、養老服務資源供應及利用情況。
陳清亮介紹:“西安市衛健委建立醫養結合專家庫,讓這些專家廣泛參與醫養結合政策制定、質量評估、教育培訓、課題研究等工作中,從高起點建立醫養結合政策體系、管理體系和質量評價體系,并開展醫養結合試點評估工作,量化打分,劃分等級。試點單位申報時有初評、中期有督導、末期有評估驗收,達標后每個試點單位有20萬—50萬元的扶持資金支持。”
截至2019年底,西安市本級累計投入到醫養結合的資金達1790.88萬元,對社會資本新建床位每張補貼由5000元提高到10000元,對居家養老服務站按8個等級給予10萬元以下的一次性建設補貼,同時提高運營補貼。對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中增加胸透、B超、雙腎、膀胱、子宮附件(女)、前列腺(男)檢查等項目。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