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陜西考察。20日下午,習近平抵達商洛市柞水縣,首先來到位于秦嶺山脈東段的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步行進入羚牛谷察看自然生態,稱贊這里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秦嶺出現在古今文人的詠嘆調里,出現在綠色發展的新風尚里。青翠掩映,林幽深處,憶往昔崢嶸歲月,最是讓人惦念祖國河山,鄉梓之情。
數千年來,這里疏朗自足,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今天保護秦嶺,不光是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和大山的一村一落、一草一木,也是保護這里綿延已久的民風民俗,和風俗背后的世道人心。
除弊興利秦嶺北麓生態保護氣象新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沿著百轉千回的山路,穿行在秦嶺蒼翠欲滴的森林里,城市滾滾熱浪已在身后,山下酷暑消退,涼風撲面而來,清新濕潤,夾雜著道旁楨楠的芬芳,沁人心脾。
中國古代最早記述秦嶺的文字出自《山海經》和《禹貢》,在后者的記載中,中國山脈的布局是一個“三條四列”的系統,秦嶺被列為中條。《詩經》開始大量提及終南山,比如描寫終南山是“如月之恒”。
對于中國人而言,秦嶺已遠遠超出了“山”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上說,秦嶺是中華民族頂天立地的脊梁。昨天的西安因秦嶺而光輝燦爛,它是西安千年文明的造就者,西安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今天的秦嶺不僅是西安綠色發展的重要依托,更是國家中央公園、生態安全屏障。
但曾幾何時,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如一塊塊瘡疤,蠶食著山腳的綠色,屢治不下,令人痛心。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徹底查處這種陽奉陰違的行為,切實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
整治!一查到底!
2018年以來,西安市成立秦嶺違建別墅問題清查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和專班,按照相關部署,聚焦“違建”和“位置”兩個要害,緊盯“摸清底數、自查自糾”工作目標,分自查自糾、重點整治、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三個階段,依法依規對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進行徹底整治,恢復生態2672畝。
據統計,秦嶺區域累計拆除違建面積197.28萬平方米,恢復植綠4820.46畝,復耕1655.58畝,退回村集體土地1992.24畝,收回國有土地285.39畝。全部關閉了22家采石礦,同時開展河道清四亂,嚴厲打擊盜采行為。深入開展打擊破壞秦嶺野生動物植物違法犯罪活動,先后開展聯合檢查354次,偵辦涉及野生動植物案件99起。
復綠!恢復生態!
西成客專供電線路植被恢復;引漢濟渭工程植被恢復;定期開展反盜獵行動、清山清套行動、打擊秦嶺野生動植物資源違法犯罪等各類專項行動,每月常規巡護、入戶宣傳、林政執法、科研監測——西安市不斷加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2019年,實施50000平方米生態恢復,保護潛在棲息地,促進秦嶺野生動物種群發展。通過維護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和森林生態系統,保持并促進森林景觀的完整性和水源涵養能力恢復,從而恢復野生動物棲息地面積,提高棲息地質量。
“深刻汲取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教訓,確保整治到位、修復到位、保護到位,全面提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局表示,同時全面禁止和懲治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革除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鞏固疫情防控成效,有效防范重大公共衛生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發揚“擰”勁保護生態不放松
4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考察,首站主題就是秦嶺保護。“秦嶺違建是一個大教訓。根子就是腐敗啊!”習近平總書記嚴肅指出,從今往后,在陜西為官,首先要了解這段歷史、這個教訓,警鐘長鳴,明白自己的職責,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當好秦嶺生態的衛士,切勿重蹈覆轍。
4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會議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再次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極端重要性: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決策之一,也是黨的執政宗旨、執政綱領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息息相關,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息息相關。要呵護好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為子孫后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習近平總書記在時刻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法則,謀劃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方向的同時,目光始終關注著巍巍秦嶺。秦嶺到底治理的怎么樣?沿山群眾過得如何?這樣的心意,教何人不起故園情!
近年來,西安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特別是以徹底整治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為抓手,努力構筑堅實的國家生態屏障。
相關部門加快礦山治理——礦權數量由“十二五”末的61個減少到目前的5個,其中4個停產,今年底將全部退出。同時加快礦山綜合整治,礦山生態修復取得進展,累計治理28個礦山點位,礦山裸露區域植被逐步恢復。
實行最嚴格的水源地保護——劃定黑河金盆水庫等9處一級水源保護地,對一級水源地全封閉保護,黑河水源地新架設隔離護網40公里,李家河水源地污水亂排問題得到根本治理,確保城市供水安全。
構建人防和技防相結合的全域網格化監管體系——建立了覆蓋全域的秦嶺保護四級網格管理體系,落實四級網格員1112人,開展常態巡山、網格管山,及時發現、上報、處置各類破壞秦嶺生態環境行為。
開展農家樂專項整治——秦嶺6市中首家完成農家樂專項整治,對排查出的2809戶農家樂開展專項整治,拆除違建農家樂284戶、關閉910戶,整改提升的1615戶全部完善手續、建設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實現污水達標排放。
健全長效保護機制——《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修訂后,將于今年7月1日施行。與2013版《條例》相比,法律主體更加明確,監管責任更加明晰,執法體制更加順暢。健全《秦嶺范圍內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
綠色發展好山好水好生活
綠水青山還復來。痛定思痛之后,西安市以整治違建別墅為突破口,在秦嶺生態保護區范圍開展全面整治亂砍亂伐、亂排亂放、亂開亂挖、亂搭亂建、亂捕亂獵等違規違法行為效果初顯,曾經的違建別墅群已經復綠,野生動物棲息地質量在不斷提升,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也在穩定增長。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冬去春來,生機盎然。依托秦嶺發展的綠色產業,實踐著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辯證統一。
“綠色產業就是朝陽產業,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和品牌建設,沿山區域綠色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的效果十分顯著。”鄠邑區一位駐村干部說,近年來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生態和生活環境越來越好,我們也越來越能深刻感受到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希望“好山好水出好產品”的理念能讓更多的群眾接受、參與進來,讓更多的群眾腰包鼓起來,走上富裕道路。
近年來,西安市充分背靠大秦嶺的好山好水,發展綠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和沿山群眾生活改善。
中蜂養殖是秦嶺山區推廣的一項綠色產業,幾年來,西安市累計舉辦蜂農技術培訓47期,直接培訓蜂農3000多人次,采購了統一標志的中蜂蜂箱12032套,搖蜜機300臺,中蜂巢礎10000張。其中在2019年就給沿山的周至、鄠邑、長安、藍田、灞橋蜂農發放近1800套,擴大養蜂規模。藍田縣蜂農廖鳳軍養蜂50群,年收入近3萬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西安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中蜂養殖既維護了秦嶺生態,又增加了沿山群眾的收入。幾年來,秦嶺沿山區域越來越多的居民陸續加入到了中蜂養殖、特色果業、香菇種植等綠色產業發展的隊伍里,群眾收益也越來越好。”
據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介紹,下一步,要全面提升林業生態功能,大力發展木材培育、木本糧油和特色經濟林、森林旅游、林下經濟、竹產業、花卉苗木、林業生物、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沙產業、林產工業等主導產業。通過發展綠色產業,一步步改善秦嶺區域居民生活環境,提高收入水平,推動脫貧致富和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歡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好山好水好人家,才是秦嶺之所以為一個“理想國”的基礎。
讓秦嶺散漫一點,不要過于殷勤;讓秦嶺疏朗一點,不要過于密集;讓秦嶺原始一點,不要過于商業。讓秦嶺的花草樹木、山水人家、分明四季、包羅萬象做主,讓客來時,所見一山碧綠,萬類競發。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龐樂
圖片源自新華社、太白山官網等編輯:西安報業全媒體編輯 晨兒審核:肖翔 周粟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