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姣姣
面對“銀發浪潮”,推動養老事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讓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這是一道必須答好的考題。聚焦“老齡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建設”議題,12月1日,在省政協月度協商座談會上,多位來自相關領域的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積極建言獻策。
為了充分做好此次月度協商座談會的準備工作,8月份以來,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調研組深入上海、江蘇和我省西安、漢中、銅川、榆林等地20多家老齡服務機構、社區、企業進行考察調研。
“截至2019年底,我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702.37萬,占人口數的18.12%,老齡化程度已超過全國18.1%的平均值,呈現出‘中度’老齡化特征。”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主任龔漢江在作主旨發言時說,面對嚴峻的老齡化形勢,我省在頂層設計、社會參與、管理服務等方面還存在不足。
“調研發現,在政策層面上,老齡服務涉及管理部門多頭、政策體系不一,政策落實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及責任主體,給老齡服務發展帶來了較高的制度性成本。”龔漢江直面存在的問題。
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特聘專家、省決策咨詢委員會民生組組長石英對此建議,可否將老齡服務保障工作主管牽頭部門從民政部和衛健委調整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省市縣級政府隨之相應調整轉移,這樣更加有利于協調其他部門共同推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寶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張冰建議,健全部門之間統籌聯動工作機制,打破民政、衛健、醫保、財政交叉管理、權責不清的狀態,從根本上解決“養老不醫護、治病不養老”的問題。
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特聘專家、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管理學院教授毛瑛對老年人身心健康格外擔憂,她指出,“初老”人群心理需求缺乏關注,“失能、失智”呈年輕化。
“醫院的網上掛號,網上購火車票、機票,對于空巢、失獨和農村老人來說是一個難題,他們很多都不會上網,誰來為他們解決網上掛號、購票或下載APP、掃描二維碼等操作細節服務?”省政協常委、臺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吳志紅針對當前老年人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提出了疑問。
“老年宜居環境建設不是給老人的‘高配’,是文明社會的‘標配’,是文明進步的表現。”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藺全鎖說,從長遠看,要把老年宜居環境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建筑、規劃、設計、制造、生活服務的各個環節,在公共政策里面要考慮到老齡化的實際,在建筑規劃中要考慮,在產品的制造上、在生活服務上同樣要考慮。
推動智慧養老發展,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民盟陜西省委會常委張紅晨建議,推廣智慧養老機構綜合服務模式,打造集養老服務資源整合和服務轉介功能的社區養老服務平臺,提高養老服務供需對接效率。加快新技術在康養領域的應用,打造一批智慧康養社區,開展社區和居家一體化智慧康養模式推廣。
省財政廳副廳長劉紅春在回應建議時表示,下一步,將建設智慧養老平臺,在全省建立省市縣鄉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五級聯動的智慧養老平臺,在資金上將采取省級福彩資金支持試點一批,智慧養老院推廣物聯網和遠程智能安防監控技術,實現24小時安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風險。
養老,醫療服務是廣為關注的一環。“要加快推進醫養結合,提高老年人醫療保障水平。”西安市政協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李健彪認為,應充分利用閑置醫療資源,開設醫療護理型床位或病區,發展康復、臨終關懷等老年醫療護理服務特色科室。鼓勵社會資本開辦老年醫院、老年康復醫院、老年健康管理中心、安寧療護中心等機構,為失能老人就近提供醫養服務。
劉紅春表示,將不斷鼓勵民間資本運營社區居家養老設施,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購買服務、合同外包等模式,引導社會力量管理營運居家和社區養老的服務設施,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全方位的養老服務。
“醫養結合”服務人才是關鍵。“培養和建設一支數量大、專業強、層次高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是解決養老難問題的關鍵因素,也是提升養老服務整體水平的重要保障。”閻良區政協委員、閻良區德瑞養老院院長王瑞說。
藺全鎖表示,將加大培養專業照護人才,從學校從專業設置上加大培養力度,并加強宣傳,提高照護人才的社會認同感。同時,在政府層面上也要加大資金扶持,不斷提高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各位委員有的建議加強頂層設計,有的建議要加大‘醫養結合’,有的建議要大力推進智慧養老,有的建議要開發養老人才隊伍,還有的建議要加強對老年人的心理關懷和服務……這些建議是構成陜西‘十四五’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要素。”省民政廳副廳長戈養年表示,下一步在制定養老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時,將認真把委員的意見建議吸納進去,與衛健部門共同推進“醫養結合”,與工信部門共同推進智慧養老,不斷滿足老年人多層次的養老需求。
兩個半小時的協商座談,委員、專家對老齡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的討論依然意猶未盡。在大家爭相發言的背后,是凝聚其中沉甸甸的責任感。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發展養老服務業關系每個家庭,關系國家長治久安……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