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殷博華
悠悠民生,健康為大。
2月25日至28日,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專家,就“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議題,前往銅川市和延安市開展專題調研,聚焦基層醫療短板,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近年來,銅川市和延安市高度重視醫療服務“強基層”工作,通過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和積極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讓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實現了從有到“優”的躍進。
從“沒處看”到“隨時看”
2月25日,調研組一行走進銅川市耀州區小丘鎮中心衛生院,幾名老年患者正在門診臺掛號就醫,委員們上前向患者詢問就醫感受。
“以前,看病只能到市級和區級醫院?,F在,家門口隨時能就診。”今年66歲的患者王淑娥說,大家終于實現了“小病不出村”的心愿。
小丘鎮常住居民多為老弱婦孺,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多數。2017年以前,鎮上群眾看病,不但在路程上花費時間,到了醫院還要排隊檢查、問診和取藥,大家直呼太折騰。如今,鎮衛生院科室建設齊全,還開設了超聲檢查等10多個新項目,每年可會診7000余人。
小丘鎮中心衛生院的成立,并不是基層醫療服務提升的個例。在延安市,觸手可及的醫療衛生服務,也讓百姓就醫獲得感不斷增強。
在延安市子長市袁家溝社區衛生服務站,前來就醫的患者魏偉告訴調研組一行,近年來衛生服務站開通了“家庭醫生”服務,遇到高齡患者,服務站還會提供上門診療,群眾就醫更便捷了。
“基層醫療是守護人民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省政協常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主任劉勤社表示,省政協醫衛體委將與相關部門積極協商,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推動區域醫療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從“看不了”到“看得好”
“與之前相比,現在的醫療環境真好。”在銅川礦務局第二醫院調研期間,前來復診的老礦工趙大田向委員們講起了醫院的“蝶變”故事。
趙大田所居住的區域是當年的礦區,塵肺病患者較多,由于轄區醫院設施不足、設備老舊和醫療水平不高,患者多堅持到省級三甲醫院就醫。
近年來,醫院投入大量資金,先后引進彩色B超、螺旋CT和全自動生化儀等先進設備,并建成塵肺病康復站和醫養中心,患者就醫滿意度高達96%以上。
“大醫院能看的病,家門口也能看。”趙大田說,“大病不出縣”如今不再是空話。
“醫療環境提升的同時,人才隊伍建設也要跟上。”省政協委員、西安醫學院院長鞏守平說。
人才是發展的關鍵。延安市子長市安定鎮衛生院中醫師任小梅用針灸治好了患者賀小琴20多年的頑疾;采取“火針放血”療法,讓患者赫月青打消了截肢計劃……盡管如此,她的薪資待遇并不高。
“保障不足是基層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省政協委員、西安市新龍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聶立渠建議,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體系和人才激勵機制,提高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的待遇水平,改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的工作條件,讓人才引得來、留得住。
探索醫聯體建設新模式
近年來,銅川市和延安市深入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讓群眾看病就醫更便捷,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專家服務。
醫療資源不足、技能水平不高和人才隊伍薄弱,是延安市婦幼保健院發展的短板。從2024年6月起,延安市人民醫院連續派出兒科和婦產科等科室多名專家,組團入駐延安市婦幼保健院,常態化開展坐診、查房、帶教等工作,探索“醫聯體”融合發展新模式,切實提升了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幸福感,共同筑牢老區人民的“健康夢”。
“目前,我省醫聯體建設已實現由‘合作型’向‘融合型’轉變、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從‘往上聚’到‘向下沉’轉變、發展方式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的模式。”省政協委員、陜西愛普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江海建議,進一步推進醫聯體建設,省、市醫院可采用遠程診斷、駐點幫扶和巡回診療等方式,幫助基層醫療機構補齊人才短板,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