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來,榆陽區多措并舉優化產業發展結構,現代農業形成多元發展新格局,工業經濟步入高端發展新階段,第三產業取得融合發展新突破,全區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經濟效益顯著提升,成為全國一二三產融合試點縣區、全國文旅融合示范縣區。
現代農業形成多元發展新格局
榆陽區強力推進“3+2+X”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農業產業化程度綜合性提升,農業產值效益突破性增長。共培育農業龍頭企業80多家、家庭農場3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200多個、新型職業農民1000多名,開通了農產品線下“直通車”和線上交易平臺;實施“一戶一田”40萬畝,完成土地流轉交易45萬畝;270個村實現集體經濟“清零”,農民入股分紅總額突破1億元。
“實施產權制度改革以來,我們村建立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今年種植的800畝萬壽菊長勢喜人,生產萬壽菊花茶8000多千克,接待游客達15萬人次,總收益突破200萬元。”榆陽區青云鎮鄭家川村黨支部書記鄭志雄說。
趙家峁旅游村
同時,榆陽區充分發揮陜果、中盛、大地種業等大型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開辟了“龍頭企業+總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大產業格局,啟動建設了10萬畝優質果樹、10萬畝大漠蔬菜、10萬畝優質飼草、10萬頭優質肉牛、百萬只榆陽湖羊,以及脫毒馬鈴薯、山地小雜糧、中藥材、食用菌等一大批特色優勢產業,打造了“中國草業明珠”和全國最大的肉羊、馬鈴薯全產業鏈基地,成為全國玉米高產區、全國小雜糧高產區、全市設施蔬菜種植大區,全省畜禽養殖大區。
“十三五”末,榆陽區糧食總產量達到9億斤,較“十二五”末提高80%,實現“十四連豐”;羊子、生豬飼養量突破“雙百萬”,均穩居全市第一;農業機械化率達到71.3%,較“十二五”末提高11.3%,成為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農業總產值73億元,較“十二五”末提高66%。
萬壽菊
工業經濟步入高端發展新層面
榆陽區大力實施園區承載、大項目帶動和資源深度轉化利用戰略,工業產業建設成效明顯。2015年以來榆陽區共投資3000多億元實施重點工業項目200多個,新建千萬噸級現代化礦井13個,優質煤炭產能持續釋放,煤炭產量較“十二五”末增加3194萬噸,成為億噸產煤大區。同時,順利建成未來能化100萬噸煤液化、兗州煤業50萬噸DMMn、陜西有色60萬噸新材料、長慶油田200億方上古天然氣處理、朗坤清潔利用等高端能化項目,能化產業基礎更加堅實;建設了金雞灘循環經濟產業園鋁下游產業園、輕工產業園,工業轉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
“我公司瞄準榆陽區50萬噸鋁液產能及獨特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利好的營商環境,今年4月底,年產10萬噸鋁板帶箔項目開工建設,計劃投資6—8億元。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陜西春晨博發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蕤說。
“十三五”末,榆陽區工業用電量位居全省縣區第一位,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1200MW;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和工業總產值分別達137戶和880億元,分別是“十二五”末的2倍和1.5倍。
第三產業取得融合發展新突破
榆陽區充分挖掘利用自然資源和文化稟賦,實施了“特色文旅+”“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產業鏈條建設。全域旅游全面推開,建成陜北民歌博物館、張季鸞紀念館、女子民兵治沙連、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等一批全國有影響力重點文旅工程,打造了趙家峁田園綜合體等30多個鄉村旅游新業態,麻黃梁黃土地質公園獲批省級地質公園,趙家峁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色草灣、三道河則等6個村成為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每年開展近百項“大美榆陽”旅游文化系列活動,年均接待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年均旅游綜合收入25億元。
象道國際物流園
“看到村里這幾年發展的這么好,我去年決定回到村里經營游樂項目,到現在純收入達四十多萬元,我還帶動了我們村3個貧困戶也參與進來,增加他們的收入。”趙家峁村景區彩虹滑道負責人趙昌淵說。截至11月初,全區共接待游客783.2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0.98億元,僅“十一”假期,全區接待游客46.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74億元。
榆陽區建成了世界一流的象道國際物流園,盤活榆陽高新區聚能物流中心,建設了三科智慧農商城、聚鈦物流,引進京東共享經濟產業園,物流產業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大才、京東榆林館等電商平臺持續擴大交易規模,傳統商貿業廣泛開展電商業務,電商主體達到2000戶,線上交易額年均30億元。“十三五”末,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385億元,是“十二五”末的1.9倍。(記者 許鵬 通訊員 高揚揚)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