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如何推動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成為出席省兩會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議題之一。截至1月27日上午,已有16件委員提案分別從水土保持,污染治理,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培育后備力量建立長效機制等多方位聚焦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陜西處于黃河中游,地理位置重要,生態功能突出,黃河干流在陜境內全長719公里,流域國土面積、人口、經濟總量分別占陜西的65%、76%和87%,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去年12月召開的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會場上,播放了這條由省政協常委陳怡平等創作拍攝的視頻短片《鳥瞰黃河陜西段》。
數據顯示:目前我省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達到36.8%、植被覆蓋度達到60.68%,年均入黃泥沙量減至2.7億噸,全省綠色版圖向北推進達400公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委員建言
面對陜西黃河流域治理交出的“高分答卷”,委員們喜中有憂,在關注已取得的成效基礎上,把建言資政的目光更多聚焦到如何在“十四五”時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上。
面對新挑戰,如何確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李國鵬委員在提案中建議,充分發揮測繪地理信息空間大數據優勢,摸清流域內自然資源分布和生態現狀。建立流域自然資源常態化監測機制,利用天空地一體化遙感監測技術優勢,對流域多尺度的基礎地理空間數據持續更新,對流域自然資源分布、生態環境變化、農作物現狀等開展常態化監測。
同時,將測繪地理信息技術與5G、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有效融合,為黃河主要河湖水系保護治理提供一攬子研究方案,為我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黃河在陜西境內全長719公里,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陜西責無旁貸。”劉吉發委員在提案中建議,統籌陜西黃河流域文化保護傳承和闡釋弘揚兩個維度,積極加強沿黃流域以遠古遺址、歷史遺跡等為代表的中華文明標識載體的挖掘和保護工作,著重做好沿黃流域的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生態文化資源以及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推動形成以黃河干流為主體、以沿黃觀光公路為通道,串聯沿線自然文化景觀的世界級黃河文化和旅游廊道;推動形成以渭河為依托,串聯渭河和秦嶺生態資源,聯動周、秦、漢、唐歷史文化資源的渭河文化生態廊道。積極建設陜北管控保護區、延安主題展示區和關中文旅融合區3大主體功能區。同時積極推動秦晉豫、晉陜蒙、陜甘等跨省份文化合作項目。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需要融入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徐永勝委員在提案中呼吁,廣泛激發青少年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積極性,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全省青少年教育教學統一規劃中,協同推進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做到“融入課程、融入實踐、融入生活”“結合勞動、結合環境、結合創新”的“三融入三結合”。運用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實踐,發揮生態環保實踐項目特色優勢,精心設計實踐內容,不斷激發青少年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思想積極性。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馬少培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