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時指出,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動態監測幫扶,落實“四個不摘”要求,跟蹤收入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定期核查,動態清零。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省廣大黨員干部對做好下一步工作有了越發明晰的思路。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再創佳績,把鄉村產業發展得更好,把鄉村建設得更美。”這是我省廣大黨員干部的共同心聲。
“四個不摘”夯基礎
定邊縣是我省56個貧困縣中最早實現“摘帽”的4個縣之一。2018年9月,定邊縣正式“摘帽”。2019年,定邊縣將幫扶資金增加至3.6億元,并在73個貧困村派駐第一書記、扶貧干部結對幫扶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從全縣選派優秀副科級以上干部,到115個非貧困村中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這是縱貫脫貧攻堅戰始終的要求,也是2020年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2021年是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對脫貧縣、脫貧村、脫貧人口一定要扶上馬、送一程。
“我們總的思路是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五級書記’一起抓,堅持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擺在頭等重要位置,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切實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著力推動脫貧攻堅政策舉措和工作體系逐步向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省扶貧辦主任文引學說。
長效機制守底線
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不發生規模性返貧是底線。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創造了全省扶貧開發史上的最好成績。288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24.93萬戶貧困群眾搬入新居,預計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92元提高到12491元,占全省農村居民收入的比重由88.5%提高到93.8%,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
累累碩果,來之不易。如何守住守好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
據了解,2020年起,我省探索建立五大長效機制。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將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支出驟增戶全部納入監測范圍,動態清零;扶貧資產運營管理機制,將各級投入扶貧資金形成的扶貧資產全部納入管理范圍,按照經營性、公益性和到戶類三個類別,調查摸底、確權登記、建立臺賬,明晰產權歸屬;穩定增收的帶貧益貧機制,鼓勵貧困縣申報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托管、入股參股等形式合作,盤活現有資源,以精準帶動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運營管護機制,建立了農村公路縣、鄉、村三級“路長制”,全面落實縣級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機構、辦法和制度;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機制,形成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1+7”政策體系。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健全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繼續加強脫貧地區產業幫扶,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
“今年,我們將按照省上要求,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完善長效機制,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定邊縣扶貧辦主任張定榮說。
提質增效增后勁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根本。實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更是重點。脫貧攻堅以來,我省出臺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圍繞“3+X”工程,制定印發《全省貧困地區精準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助推脫貧攻堅指導意見》,建立全省產業扶貧項目庫,為56個貧困縣提出產業發展菜單,一大批區域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壯大。
截至2020年底,全省累計126.8萬戶、409萬貧困人口享受了產業幫扶措施,占全省建檔立卡貧困群眾的87%以上。全省58.4%的村集體經濟有了經營收益,28%的村集體實現分紅,30多種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布局。貧困地區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就是其中之一。“過去,全村只有一條羊腸小道通往集鎮,我們吃的是堰塘水,照明用煤油燈,村民的住房多數是危房。一到暴雨天,我就滿村跑著喊大家趕快撤離。”過去的苦日子,蔣家坪村黨支部書記羅顯平一直沒忘。
2015年,蔣家坪村從改造舊茶園、發展茶產業入手,向貧困宣戰。2019年,蔣家坪村順利實現整村脫貧,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45%降至0.7%。
蔣家坪村沒有止步。2020年,蔣家坪村又找到一個新定位——生態茶旅興村。在改造、新建茶園的基礎上,該村引進茶飲企業2家,新發展民俗農家樂8家,新修了停車場和廁所,購置了游覽車等,全年接待游客約10萬人次。
據了解,“十四五”期間,我省將統籌實施“3+X”全產業鏈獎補項目,推進果業提質增效、設施農業轉型升級、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行動,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如此,在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鄉村都會像蔣家坪村一樣,走上鄉村振興的“快車道”。(記者 楊曉梅)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