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張涵博
近日,“陜西日常”一詞沖上微博熱搜榜,一時熱度無二。那究竟什么是全國網友眼中的“陜西日常”?這還要從陜西考古人的春節說起。
春節期間,位于西安東郊隋唐墓葬密集區的地鐵八號線長鳴路車輛段考古隊共發掘古墓葬數十座,出土陶器、鐵器、銅器、瓷器等各類文物約140件(組)。同時位于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現場,考古人員加班加點開展考古發掘,在建設工程范圍內共發現各類古代文化遺跡4600余處。網友說,“建個機場、地鐵,隨隨便便挖出文物,這就是陜西日常”。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如何推進新時代考古工作、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與創新發展,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期間,多名省政協委員就此提出了意見建議。
推進考古工作高質量發展
陜西是文物大省,更是考古大省。“十三五”期間,我省主動開展考古項目103項、配合基本建設項目540余項,發掘古遺址、古墓葬1.6萬處(座),出土各類文物4萬余件(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30年來,陜西共有26項入選,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
省政協委員吳敏霞建議,將陜西考古事業寫入我省“十四五”規劃,并加入考古文物法律法規建設、改進體制機制等內容;開辟新領域,加強陜西考古高質量學術研究;定期召開陜西考古世界大會,展示陜西考古最新成果,加強與考古界的互動交流;加強考古人才隊伍建設,提升陜西考古高質量發展水平。
據統計,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團體發掘資質的單位6家,其中可從事工程建設文物考古工作的單位4家,業務人員約150人,承擔了全省及中亞南亞等域外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工作任務。
省政協委員孫周勇認為,近年來,我省基本建設工程中的考古工作任務激增,應根據考古工作實際,適當增加省市文物考古機構的人員編制,以確保地下遺存得到妥善保護。出臺相關政策,不斷完善野外考古獎勵激勵機制,提高一線人員待遇,關心愛護考古工作者,凸顯考古及文物保護工作“公益”和“科學研究”屬性。
創新拓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2014年6月,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何保護好這份不可再生的文物古跡資源?省政協委員戴宏科認為,我省應對標國家戰略,立足國際視野,保護和利用好漢長安城遺址資源。
戴宏科建議,將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及未央區文物局并入漢長安城特區管委會管理,整合資源,提高管理效能;充分發揮“特區”文化優勢,爭取國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盡快啟動國家級文化工程項目的篩選評價和委托設計工作;聯合共建,把漢長安城遺址打造成國家文化形象標志地及西安“名片”;繼續完善漢長安城遺址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遺址區周邊環境,推進漢城湖周邊文化、餐飲、娛樂等項目落地,形成新的文旅打卡地與夜間經濟聚集區。
如何在有限的財政經費條件下,保護好更多古建筑,成為文物、古村落保護界面臨的一大難題。省政協委員富君建議,應重視數字化技術在古建筑保護領域的重要作用和意義,主動學習探索數字化技術在建筑修復和預防保護等方面的應用,促進我省古建筑保護工作;根據不同需求,開發古建筑遺產方面的數字化產品,做好文物的數字化傳承工作;出臺相關規章制度,盡快建立詳盡的古建筑數字化檔案,為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實現保護與發展和諧共贏
我省陜南地區共有紅色旅游資源23處,是全國重點培育的12個紅色旅游區之一。但因保護范圍不足、級別不高、產權不明、管理分散等因素,致使部分革命舊址損毀嚴重,有瀕臨消失的危險。省政協委員陶怡秀建議,緊抓中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和編制“十四五”規劃機遇,加快紅色文化保護利用與旅游融合發展。
陶怡秀認為,應對現有紅色資源保護利用方案進行重新修訂,加強陜南三市紅色文化資源整合,帶動陜南地區旅游業整體發展。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強化各紅色景區與機場、車站、碼頭等銜接,為旅游經濟發展提供條件。解決好革命遺址遺跡權責不清問題,處理好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通過紅色教育基地建設,形成紅色旅游產業優勢和品牌效應。”陶怡秀說,要以紅色資源為基礎,創作更多富有本地紅色文化特色的文藝作品,用紅色文化資源吸引游客,以青山綠水景觀留住游客。此外,還要為紅色旅游產品注入時尚、科技和現代元素,讓文物活起來、寓教于樂,實現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和諧共贏。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