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來昌榮
失能失智老人有沒有專業照護?社區居家老人如何就近享受便利服務?怎樣落地運用智慧化手段提高服務效率和水平?……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養老工作面臨更多現實考驗。聚焦養老服務熱點難點問題,安康市政協今年計劃開展專題調研協商活動,為“幸福銀齡未來可期”把脈建言。
3月9日至12日,安康市政協先后邀請部分養老機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等為老服務組織負責人和政協委員一同座談協商,為深入開展調研“做足功課”。
安康市民政局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養老服務機構193所;建成社區日間照料中心64個,覆蓋率達32%;建成農村互助幸福院1306個,覆蓋率達77.7%,其中深度貧困縣區和深度貧困村覆蓋率達100%。隨著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兜底養老和醫養結合等工作持續推進,安康市養老服務設施已初具規模。
去年2月,安康市入選全國第五批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地區名單,這是繼安康市養老服務業發展被列入全國首批醫養結合試點后,再度進入“國字號”試點。
安康市政協委員、陽光護理院院長孫啟長認為,改革試點,規劃先行。目前,安康市不少老舊小區、新建小區在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上還有欠缺和不足。“比如有的小區沒有預留社區養老用地,致使養老服務機構和組織在后期提供服務時處于沒有依托‘陣地’的尷尬境地,運行成本高企擠壓利潤空間,頻頻遭遇生存和成長的煩惱。”
孫啟長建議,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應畫好“養老服務地圖”,確保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
協商討論中,城市低收入人群養老問題引起大家共鳴。尤其是沒有退休金的老人,加上身患慢性病,每月只有幾百元的養老金,既住不起養老院又不符合兜底養老,養老問題避無可避。
安康市漢濱區中心敬老院院長唐娜在養老服務一線就遇到過不少這類情況。“我們想接收,但程序過不了,費用無法落實,也很為難。”她建議,充分利用鄉鎮敬老院服務資源,盤活農村閑置集體資產,將養老服務延伸到更多基層群眾身邊,對老年人身體情況、生活環境、經濟狀況開展摸底評估,匹配個性化養老服務,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確有困難的老人給予相應的養老服務補貼。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醫養康養相結合,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作為養老服務企業經營者,德亨仁厚健康管理集團安康分公司總經理王艷君對國家“長護險”試點運行情況更為關注。
長期護理保險是專門為因年老、疾病、傷殘等導致的重度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一種社會保險。自2016年起,國家組織部分地方積極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目前全國已有49個城市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報銷水平總體為70%左右。
王艷君建議,當前安康市應積極學習先進試點做法,充分發揮商業保險保障作用,建立面向低收入人群和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意外傷害保險、商業醫療保險、大病補充保險等保險保障體系,更好實現“有備養老”“老有所護”。王艷君還建議,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建立健全老年人口數據庫,完善各個社區老年人年齡結構、健康狀況、服務需求等數據資料,將健康數據與養老數據融合互通,以便提供高效、便捷、精準的養老服務,有效提升老年人照護水平。
安康市漢濱區老城辦培新社區支部書記周明華提到另一矛盾現象:即使有經濟能力、有服務需求,部分老人仍不愿前往養老服務機構尋求專業照護,他們認為“去那兒住顯得兒女不孝,很沒面子”。周明華說,改變傳統養老觀念,擴大養老服務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勢在必行。
結合為老服務實際,參加座談的安康市漢濱區新城辦金川社區支部書記張文剛認為,護理人員和管理人員不足也是目前養老事業發展瓶頸之一。他表示,目前社會照料中心的管理工作大多由社區干部兼任,精力不足且專業性不夠,護理隊伍也存在人員少、素質低的問題,“遇到突發狀況就手忙腳亂”。他希望,有關部門在培養護理人才、提升薪資待遇的同時,更應加快引導轉變社會對護理員的職業偏見。“比如在‘三八紅旗手’等榮譽評選中對養老護理員給予一定傾斜,提升其社會地位。”
安康市政協委員、石泉民康老年公寓院長羅小平在座談現場給大家算了一筆養老機構的經濟賬:容納100人左右的養老院,硬件設施加軟件配套投資約3000萬元,投入運營后年收入不到400萬元,除銀行貸款、人工、水電等成本利潤所剩無幾,養老機構被迫要“拆東墻補西墻”。
羅小平建議,應加大對養老機構的財政扶持力度,在建設成本上給予更多優惠、獎補,同時持續推進醫養結合,讓養老機構在養老服務、醫療報銷等事項上更便利、更通暢。
座談討論熱烈,觀點碰撞交融,一場助推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調研扎實起步深入開展。接下來,安康市政協將聯動區縣政協協同調研,將集中與分散、走訪與問卷、學習與考察等方式相結合,為破解養老難題集合眾智、凝聚共識。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