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業單位、高校、醫院、科研院所不新增住宅;既有大型生產物資批發市場逐步外遷……
3月8日,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網站全文公布了《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列舉了西安市域內諸多保護對象,特別明確要重點保護歷史城區及城址環境、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筑。自2005年提出“皇城復興計劃”以來,規劃再次給西安城墻內的城市建設指明了發力方向。
歷史城區范圍多大?城墻以內區域
在獲得省政府批復,并履行完成國家部委及省級部門備案程序后,3月8日,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官網全文發布了《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下稱規劃)。這份規劃,是一份綱領性文件,為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系統工作提供上位法定依據和指導。
記者注意到,《規劃》共169頁之多,列舉了西安市域內諸多保護對象,包括——
1個歷史城區,3片歷史文化街區,54條歷史街巷道路,6處世界文化遺產,5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6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0處歷史建筑,1020棵古樹名木及8處古樹群,303個非遺項目等等。
《規劃》第十四條特別明確,重點保護歷史城區及城址環境、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及歷史建筑。
那么,劃定的1個歷史城區,范圍有多大?3個歷史文化街區又在哪?歷史城區范圍為環城路外側紅線(立交或環島處以主線外側紅線為邊界)以內區域,面積約13.50平方公里。通俗地說,就是西安城墻以內。可以這么說,歷史城區=城墻以內區域。3個歷史文化街區,全部在城墻以內,分別是北院門、三學街、七賢莊。
顯然,城墻以內,是保護的重中之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沿著城墻四周還專門設置了“歷史城區環境協調區”,范圍為東至建華路、經九路、樂居場;南至建東街、建西街、南郭路、中貿街、郵電北巷、大學南路;西至解家村路、南小巷、鐵塔寺北街;北至豐禾路、自強西路、自強東路、紗廠路(具體至道路中心線)。面積約7.63平方公里。
2005年已提出城墻內城區保護及合理利用規劃
城墻,是西安獨有的超級大IP,城墻所在區域的保護與利用,始終都是這座城市首要的重大課題。時間拉回到2005年2月,彼時西安市人代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西安將啟動‘皇城復興計劃’。”“皇城復興計劃”,以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為核心理念,包含了核心區、協調區和控制區三重區域。
核心區即環城路以內的區域,協調區為環城路中線外延200米~500米的區域,規劃控制區是指原唐長安城范圍。按當時媒體的報道,核心區將以恢復“唐皇城”的歷史風貌為前提,提升和改善城墻內的環境質量,外遷行政中心,疏散居住人口,使核心區域的人口由42萬降至38萬,成為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色,以旅游、商貿、居住為主的世界著名古都的核心區。到2020年,城墻圈內人口控制在30萬人左右,劃分為16個里坊,逐步調整城內土地利用,增加綠地、開放空間,降低建筑高度和密度。到2050年,再將其劃分為20個里坊,人口控制在22萬,最終成為有鮮明傳統地域特色的,以旅游、商貿、居住為主的城市功能區,實現史跡保護化、社區里坊化、交通綠色化、軸線對稱化、生態持續化、風貌協調化、旅游特色化的目標。之后,作為“皇城復興計劃”的一部分,西安市行政中心啟動外遷。于是,2011年3月,位于西安城北鳳城八路的新市政府,全面投入使用。皇城復興計劃在探索推進12年之后,2018年再放大招——《西安市進一步加強重點歷史文化區域管控疏解人口降低密度的規劃管理意見》出臺,提出至2020年,在明清歷史文化區及隋唐歷史文化區內,疏散人口3萬人,增加50公頃綠地、廣場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至2025年,初步形成歷史文化底蘊彰顯、服務配套設施完善、城市特色突出的歷史文化核心區。
政策的核心是疏解人口。為此,劃定了多條十分嚴格的硬杠杠。比如:1.企事業單位、高校、醫院、科研院所不再新增住宅建設;在進行公寓、辦公樓、科研樓等建設時,需嚴格遵循相關建設標準。
2.優化重點歷史文化區域環境,堅持“只拆不建、多拆少建、最多拆一建一”,降低重點歷史文化區域過密的建筑和人口;以資金換空間、用空間增綠色、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3.平衡全市公共資源布局,引導重點歷史文化區域的醫院、企事業單位、大型生產物資專業批發市場外遷。也就是在2018年傳出碑林、蓮湖、新城三個行政區有望合并為一個區,統一負責古城風貌、文化、經濟和社會的復興和管理。就這個事兒,去年8月還有人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詢問進展情況。
歷史街巷分三級建筑高度要控制
從2005年皇城復興計劃,到2018年印發《西安市進一步加強重點歷史文化區域管控疏解人口降低密度的規劃管理意見》,再到如今的《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0-2035年)》,城墻以內區域始終都是重點。16年過去了,城墻內的變化肉眼可見,但距離預期還有一定距離。今天,我們再出發!未來15年,城墻以內的變與不變,盡在這份《規劃》里。
整體看,呈現“一環、三軸、三片、多地段、多點”的格局形態。一環,即城墻區域;三軸,即安遠門-北大街-鐘樓-南大街-永寧門、安定門-西大街-鐘樓-東大街-長樂門、承天門-朱雀大街-朱雀門等歷史軸線;三片,即北院門、三學街、七賢莊歷史文化街區;多地段,即湘子廟、德福巷、竹笆市、正學街等多個歷史地段;多點,即文化遺產點。相應的,對城墻內的歷史道路、歷史街巷、通視走廊、建筑高度控制以及環境協調區都劃出了“硬杠杠”。比如——
■歷史道路
保護和延續隋唐、宋元、明清至今以來形成的東、西、南、北大街的棋盤路網格局。
保護民國時期以解放路-和平路、尚勤路-建國路、西六路-東六路為骨架的道路網格局。
保持歷史道路尺度和斷面形式,嚴格控制沿街建筑高度、體量、風格和色彩。道路鋪裝、圍墻、路燈等要素應延續歷史風貌和環境特色。
■歷史街巷
根據歷史風貌的保存狀況分為一級歷史街巷、二級歷史街巷、三級歷史街巷。
一級歷史街巷指位于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內,共22條。原則上不得拓寬,嚴格保護街巷尺度,保護街巷兩側歷史風貌,對影響街巷歷史風貌的建筑進行整治,保護具有歷史風貌特征的圍墻、路燈、地面鋪裝、綠化小品等要素。
二級歷史街巷指位于歷史文化街區及歷史地段保護范圍內,共14條。原則上不宜拓寬,保持現有走向和肌理,新建建筑應延續街巷歷史風貌特色。
三級歷史街巷指位于歷史地段周邊,共8條。允許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拓寬,但不得改變走向和線形,協調沿線建筑風貌,通過環境設計增加歷史元素。
■通視走廊保護
鐘樓-東門城樓、鐘樓-西門城樓、鐘樓-南門城樓、鐘樓-北門城樓4條通視走廊,嚴格控制建設活動,重點控制新建建筑的高度和體量,任何新建建筑必須進行景觀影響分析。加強第五立面的綠化美化,包括增加建筑屋頂綠化、控制屋頂色彩和形式、整治廣告牌。
■建筑高度控制
歷史城區內建筑高度應符合《西安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和《西安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實行嚴格的分區控制,整體建筑控制高度不超過24米。
鐘樓至東門城樓通視走廊寬度為50米,通視走廊內建筑高度不得超過9米,通視走廊外側20米以內建筑高度不得超過12米;鐘樓至西門城樓通視走廊寬度為100米,通視走廊內建筑高度不得超過9米;鐘樓至南門城樓通視走廊寬度為60米;鐘樓至北門城樓通視走廊寬度為50米。
城墻內側20米以內的建筑物、構筑物應予拆除,沿墻恢復為馬道或者建設為綠地;100米以內建筑高度不得超過9米,建筑形式應當采取傳統風格;100米以外,應當以梯級形式過渡,過渡區的建筑形式應當為青灰色全坡頂建筑。
城墻外側至環城路林帶綠地按照規劃只允許建設高度不超過6米的園林式公共服務設施;護城河至環城路之間的地帶,應當建設為綠地,已有的建筑物、構筑物應當按照專項規劃拆除、改造。
■環境協調區
環境協調區范圍應做好城市設計,建筑高度、體量、色彩、風格應與歷史城區的整體保護相協調。
企事業單位、高校、醫院、科研院所不宜新增住宅。
從《規劃》中,我們梳理出接下來的幾個發力方向。
一是北院門、三學街、七賢莊三個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是繞不過去的。
記者注意到,《規劃》顯示,北院門、三學街、七賢莊一帶還零零總總分布著不少“不協調現代建筑”,要說明的是,《三學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已編制完成,并于去年12月份進行批前公示。
三個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之外,記者還注意到,還有一些近年一直在啃的“硬骨頭”,也以“建議”形式列入了《規劃》中,比如,——
NO.1 弱化歷史城區的行政職能,保留傳統特色商業,完善文化、娛樂、商貿、旅游職能。
NO.2 研究人口社會結構發展變化,在保持歷史城區活力的情況下,確定合理的人口容量與結構。
NO.3 企事業單位、高校、醫院、科研院所不宜新增住宅。
NO.4 不應新建大型生產物資批發市場,既有大型生產物資批發市場逐步外遷。
NO.5 逐步建設系統、連續的慢行道路系統,增加公共自行車站點密度和非機動車停車設施,逐步恢復部分道路的人行空間。
NO.6 歷史城區應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構建由軌道交通、常規公交、微型公交、公共自行車等組成的多種公共交通方式并存、公交站點和線路全覆蓋的公共交通網絡。
要說的是,《規劃》中的“建議”不止于上述幾條。限于篇幅,在此不再列舉。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建議”的第一條是“功能優化”,挑明了要弱化行政職能,順此可以預見,未來15年里,城墻內行政單位搬遷,這大概率免不了。
總之,文化是歷史的積淀、城市的根脈,我們要努力精心保護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延續城市文脈,打好歷史文化名城這張王牌。(記者 楊鵬 袁紅)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