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細鐵絲打個橢圓圈,套上紅色尼龍襪,底部再用細鐵絲緊緊繞圈固定,一片火紅的山丹丹花瓣就成形了。“這是我們陜北的山丹丹花,每天我都會在這里免費教大家做手工,想學你就隨時來。”3月30日,今年60歲的退休工人董智玲正在直播間為網友直播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而在她的身旁,還有幾位前來學習的本地學員。
董智玲直播的場地位于延安市寶塔區電商直播融合孵化服務中心。除了七間免費提供給本地主播的不同主題的直播間外,這個服務中心還設置了寶塔區消費扶貧館、農特產品展示區、文創產品展示區等展位,通過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公共直播場所,幫助當地培養直播營銷員、孵化直播企業。
“數字經濟的發展為農民帶來了更多實惠。近幾年,我們本地農副產品的線上銷售收益比例不斷提升,從以前的線上線下三七比攀升到如今的五五持平。”延安市寶塔區委網信辦主任、寶塔區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張鑫說,盡管寶塔區電商直播融合孵化服務中心成立的時間還不足半年,但蘋果的線上銷售額已占到當地蘋果銷售總額的十分之一。
走進消費扶貧館,小米、蘋果、雞蛋等本地農特產品依次排列,在這些商品的旁邊,一個小小的產品說明牌引起了記者注意。除了產地等基本信息外,說明牌上還印有對應產品的二維碼,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了解到寶塔區每個鄉鎮的農業產業發展情況及農特產品情況,甚至可以直接聯系到農業大戶,買到農民手中的產品。
“能夠進入這個展館的產品都是經過嚴格篩選、通過有關認證、達到了相應品控標準的,所以消費者完全不用擔心品質問題。”張鑫說。
距離服務中心十多公里外的柳林鎮麻塔村,正是黃土情品牌的1號蘋果種植基地。農戶家里種植的蘋果,由專業公司選購和統一包裝后,便可以銷往全國各地,為村民創造更多收益。
因地理環境惡劣,山溝溝里的麻塔村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依然貧困。九十年代后期,隨著延安蘋果產業發展,麻塔村結合地域特色開始種植山地蘋果,如今已成為村里的主導產業,小農戶的微力量聚合成了麻塔村產業發展的大動能。
“我們堅信,發展蘋果產業才是柳林的出路。”如柳林鎮鎮長程飛所愿,如今的麻塔村共有蘋果園3860畝,2020年麻塔村蘋果產量2900噸,產值2000萬元,人均純收入1.8萬元。而通過搭建電商銷售平臺和電商培訓基地,利用“互聯網+”的直播帶貨創新營銷模式,在線帶領廣大消費者“賞果園、嘗蘋果”等線上線下融合促銷方式,麻塔村蘋果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2020年全村通過電商銷售蘋果800多噸,線上線下銷售比例從一比九提升到三比七,果農電商銷售收入翻了一番。
“以前蘋果一斤兩三塊錢,線上收益可以翻一番,如果認領一棵蘋果樹的話,效益可以達到10元以上。”程飛所說的“認領蘋果樹”,正是寶塔區開展的蘋果產銷對接活動——“延安有我一棵(畝)蘋果樹”。
“延安是世界蘋果優生區,有許多人愿意在這里為家人認領一棵蘋果樹,比如有父母會在孩子生日的時候認領一棵以孩子名字命名的蘋果樹,希望孩子將來的生活像延安蘋果一樣甜美。也有夫妻在結婚紀念日為彼此認領一棵蘋果樹,或是年輕人為父母認領,希望他們健康長壽。”寶塔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常延麗說,這個活動由政府引導認領人與果農建立直接認領果樹關系,由果農代管,果樹認領者可挑選任意果樹,給果樹起一個名字或寫一句祝福語,成為其主人。閑暇時間,認領者可通過二維碼,實時關注和參與果樹的管理,年底樹上的蘋果全部歸認領人所有,可自行采摘,也可選擇由簽約企業幫助采摘。
當以“信息化”引領的電子商務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電子商務向農村下沉也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延安已開啟果樹認領、千人主播培訓、“小冷庫+電商”等多層次、多業態的網絡直播活動,涉及農商發展到475家,網店、微店達到23269家,帶動了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在拓寬銷售新路子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農戶的收入。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