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左)在群眾家中隨訪
□ 記者 蔣維博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進京受獎,我既感到榮幸又激動。這份榮譽不屬于我個人,它屬于為陳爐脫貧攻堅奮戰過的每一個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銅川市印臺區陳爐鎮脫貧攻堅領導小組組長、鎮黨委書記路程感慨地說。
2016年6月,受組織委派,路程出任陳爐鎮黨委書記。作為鄉鎮一把手,他深感肩負的使命重大。上任伊始,他就對全鎮13個行政村和2個社區進行了逐村逐戶走訪。在走訪調研時,他一直在思考著如何利用陳爐獨特的資源優勢,讓748戶2243名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走上致富道路。
農家出身的路程,有著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深知只有干部選對路子,群眾才會愿意跟著干。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黨員干部幫扶隊伍,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便成了他上任之初的首要任務。為此,他以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為抓手,堅持帶頭學習相關政策,每周召開工作例會、脫貧攻堅專題會,安排部署脫貧攻堅工作、普及脫貧攻堅業務知識,用新知識、新理論、新理念不斷提升幫扶干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履職能力,推動全鎮脫貧攻堅工作落到實處。
脫貧攻堅工作中,路程以一刻不懈怠、一天不耽誤的勁頭,緊盯群眾最關心的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著力實施村道硬化、飲水安全、危房改造、農電保障等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因陳爐鎮海拔高,群眾曾一度吃水困難。為了解決群眾的吃水難題,路程帶領鎮村干部逐戶研判,制定方案,提出了通過分片設立集中供水點的方式,解決居民用水困難,也保護了古鎮傳統風貌。
移民搬遷是難啃的硬骨頭,部分群眾故土難離、不愿搬遷。面對這些困難,路程和干部們一戶一戶走訪、宣傳移民搬遷后續幫扶政策。同時,對于貧困群眾提出的搬遷后舊房拆除、土地權屬、退耕還林政策補助等問題都給予精準回應,打消了貧困群眾的后顧之憂,并組織他們到安置點實地參觀,使群眾對新生活的向往變成了現實期待。
陳爐鎮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但僅靠旅游這一單一產業無法致富。為此,路程和干部們通過以旅游、企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光伏、就業創業、黨員先鋒貸為內容的“陳爐6+”扶貧模式,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在黨建引領上,他率先在陳爐鎮推廣開展“黨員先鋒貸”雙基聯動工程,用金融之力為決勝脫貧攻堅提供“源頭活水”,有效解決了群眾發展產業貸款難問題。
在產業發展中,全鎮栽植干雜果1.2萬畝,其中花椒、核桃已成為群眾增收的主要產業;在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他提出“1+X”項目發展模式,建成干雜果加工廠、陳爐蒸饃店等多個村集體經濟,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在旅游發展方面,依托陳爐古鎮景區及陳陶工業園區的地域優勢,提出“旅游+”模式,通過景區帶村、園區帶村的輻射帶動作用,為貧困群眾提供就業崗位,鼓勵興辦農家樂、陶家樂13家,實現貧困群眾多渠道增收。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路程堅持下足“繡花功”,將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貫穿于脫貧攻堅全過程,從激發內生動力著手,幫助群眾知政策、明事理、樹正氣,真正實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廣泛開展脫貧攻堅“一強四好”示范戶、道德模范評選表彰、道德評議會等活動,持續激發群眾脫貧內生動力。
對于一名奮斗在脫貧戰線上的基層干部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親眼見證陳爐鎮一步步發展,看著越來越多的群眾脫貧致富。這條路,路程已經走了8年,未來也將繼續走下去。“成績代表過去,未來更需努力。下一步,我們將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主戰場,與陳爐的鄉親們一起踏上新征程、再創新佳績。”路程堅定地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