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存在的短板。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包括疾病預防和控制、現場救治及處置、衛生執法監督、健康宣傳教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等幾個方面。
4月29日,圍繞“加強疾病防控體系建設”議題,省政協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此前,作為此次月度協商座談會承辦部門,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組成調研組,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調研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我省疾控體系建設情況。同時,面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建議,將委員專家的調研成果帶到會上。大家認為,要從體制機制層面謀長遠之策,破除疾病防控體系建設中的種種障礙,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運用科技手段健全監測預警機制
現代社會,疾病防控呈現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特征,互聯網、大數據等都為傳染病監測、危險因素追蹤提供了便捷手段。座談會上,委員專家建議,要注重科技手段在現代疾病防控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作用,不斷健全公共衛生監測預警機制。
“應用區塊鏈技術加強網格化公共衛生多點監測預警機制,是實現省市區聯動、資源共享的公共衛生多點監測預警的新模式。”西安外國語大學信息化處處長臧璣珣建議,可應用區塊鏈和網格化實現公共衛生數據共享,橫向實現跨區域、跨醫院的疫情數據同步與交換,為國家統籌監測、預警和控制疫情提供基礎數據和決策依據。實時同步利用疫情數據,在國家及各層級實現疫情自動預警,結合智能合約實現基層自動預警,不再單純依賴國家級中心化決策,提高疫情應急管理決策時效性。
陜西省第四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丁銘在代表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發言時指出,一旦出現預警或病例,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尤為重要,應組建專職、專業的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控制機動隊伍和網絡系統,以便及時、準確有效查找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在我國現有的傳染疾病監測報告預警系統的基礎上,我省可根據疾病種類來建立不同的監測報告預警系統,以便靈活機動地針對新病設立新的疾病監測報告預警系統;建立臨床—公共衛生溝通系統及實驗室快速診斷系統。同時,加強監測報告預警系統的培訓使用,尤其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社區醫療服務中心人員的培訓,使監測預警系統發揮最大效能。
優化要素配置建立科學系統防控體系
應急物資儲備是突發事故應急救援和處置的重要物資支撐,是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應急物資光是產量足、調得出還不夠,最終作用是保證能及時用得上,需要形成制造、運輸和調度等一系列的配套服務體系,需要形成政府主導、各部門協作、社會廣泛參與的應急保障機制。”西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衛曉麗在代表農工黨陜西省委會發言時建議,應明確疾控部門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里的權限及責任,在實際應對中快速形成協同機制。在完善應急物資儲備制度和法規的基礎上,將國家儲備與社會儲備相結合,建立儲備與生產能力相結合的模式。平時將物資零散于生產和流通領域,戰時依令調撥、高效配送,并獲得合理的經濟效益,讓存在于流通領域的物資在關鍵時刻能有效轉化為應急保障物資。
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公共衛生環境復雜多樣,而最熟悉本地情況的基層公共衛生機構正是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省政協委員、西安浐灞生態區管委會副主任謝慧瑩認為,應充分發揮縣級醫院龍頭作用,完善縣級醫院獨立傳染病病區設施條件,配置隔離診室、購置醫療設備設施,強化哨點醫院實驗室等建設,增強快速反應能力,儲備一批可快速轉化的“后備床位”。
民盟中央社會委員會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毛瑛在代表民盟陜西省委會發言時建議,應加速建設各地市衛健部門應急科,從職能機構布局層面補齊現行疾病防控體系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能力、應對能力和處置能力等方面短板。
在寶雞調研期間,省衛健委副主任余立平列出的“1:8.5:100”數據,讓調研組成員大為驚嘆。“這是防、醫、救的成本比例,比如一種病預防需要一塊錢,醫治就需要八塊五,而急救則需要一百塊。”余立平解釋道。
“從新冠肺炎疫情中不難看出,公共衛生在健康中國戰略中的主導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對預防為主方針理解不夠、重視不足,‘重醫輕防’問題普遍存在。”民革陜西省委會秘書長崔彬建議,政府各部門應深入執行“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重視轄區內公共衛生資源統籌、體系建設、保障制度、醫療等工作的相通相融,把預防為主的方針落到實處。
充實隊伍建設助推疾控事業發展
不論是前期調研還是會上討論,人才培養與現實脫節、人才流失等問題,一直是大家關注的重點之一。
疾病防控體系人才來自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類,具有專業性、公共性、公益性、社會性。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來,各界對醫院的關注程度遠高于公共衛生安全,整個預防醫學包括公共衛生存在被邊緣化現象,同時,疾控機構改革也存在滯后問題。
毛瑛認為,應將公共衛生人才列為新一輪陜西省人才戰略重點建設任務,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根本改變疾病防控領域專業人才短缺的被動局面。同時,將專業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健康中國行動核心考評指標;改進專業技術崗位設置模式,適當提高高級崗位比例,努力營造激勵有力、開放包容的制度環境,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作風嚴實的疾病預防控制人才隊伍。
臺盟陜西省委會副主委陳玉玲建議,應繼續加強現有人員的全員培訓和骨干人才培養,探索建立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相應人員的雙向進修機制,提高醫防結合契合度、促進骨干人才隊伍的形成。開展專業模擬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在衛生健康部門探索設立“公共衛生總師”崗位,在疾控機構探索設立“首席公共衛生專家”崗位,建立市、縣區流行病學、傳染病學、檢驗檢測等專業首席公共衛生專家制度,便于應對疫情時發揮決策作用。
陳玉玲建議,應加大政策支持,不斷提高疾控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財政投入,盡快啟動市、縣區兩級疾控機構陣地建設和能力提升項目,開展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改善實驗室基礎設施,不斷提高公衛系統檢測檢驗能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