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榮)6月23日,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舉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系列新聞發布會咸陽專場。咸陽市委書記楊長亞在發布新聞時說,黨的十八大以來,咸陽市以追趕超越為遵循,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到“十三五”末,全市生產總值完成2204.81億元,縣域經濟平均規模達到142.6億元,13.29萬戶、46.54萬貧困群眾全部脫貧,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較2015年提高8550元、3189元,成功創建并蟬聯全國文明城市,獲評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十大智慧城市等。
今年一季度,咸陽市生產總值增長18.5%、居全省第一,1—5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0.4%、居全省第一,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增長58.5%、居全省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2%、居全省第二。
據楊長亞介紹,為充分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咸陽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十最”營商環境,建設民營經濟大數據平臺,推進多領域行政綜合執法,“多措并舉為市場主體減負讓利”做法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
圍繞構建“雙循環”產業承接地和商品集散地,咸陽市制定實施“一心三極三帶五板塊”市域一體化發展戰略,謀劃實施環城現代立體綜合交通,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西咸一體化進程改革舉措。系統打造臨空經濟帶,推動“咸陽馬欄紅”蘋果、液晶電視等銷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去年進出口總額突破100億元大關、增長16.5%,城市外向度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咸陽市加快推進產業、能源、運輸、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優化,積極探索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路徑,加快“旱腰帶”地區生態修復。聚焦“工煤車塵燃”主要污染源,鐵腕治科學治協同治、嚴執法嚴監管嚴督查,2020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230天,截至今年6月中旬,咸陽市收獲108個優良天、同比增加4天,PM2.5濃度同比下降8.1%。
打造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楊長亞表示,咸陽把參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作為“十四五”重大戰略工程,以國家級高新區為核心區,以科技產業園、裝備制造產業園、文體功能區及興平市為帶動區,引導各類創新資源加速向創新主體聚集,力促到2025年創新綜合指數達到50%以上。
在強化項目支撐方面,咸陽市謀劃征集了11個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項目,總投資287億元。其中,已經開工建設的西部(咸陽)科技創業灣項目,規劃總面積3150畝,定位是秦創原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平臺、最有活力的人才集聚高地、高品質數字化智能城市建設示范區。
在強化服務保障方面,投資10.6億元建設的渭河高新大橋進展順利,其中追加3000萬元建設的跨渭河專用便橋即將建成通行。此外,咸陽市在高新區、科技產業園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提供了孵化基地、專家公寓和眾創空間。設立5億元的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積極構建財政資金、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新格局。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