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彥伶
留壩縣地處秦嶺南麓腹地,近年來,依托青山綠水發展全域旅游產業,走出了“一業興引領百業旺、經濟強帶動百姓富”的新路子。
留壩縣探索實踐經驗給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帶來啟示。委員們建議,應依托資源優勢,探索發展新路徑,增強農村集體經濟活力,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讓村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加快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9月24日,在省政協月度協商座談會上,與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民主黨派代表認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產業和人才需“雙管齊下”。
產業旺才能鄉村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而產業興旺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
禮泉縣袁家村就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一個典型。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袁家村先后經歷了改土豐田、興辦工業、鄉村旅游三次農村轉型發展,始終堅持以壯大集體經濟為主線,探索實踐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合作化的新路,特別是以鄉村旅游為突破口,全力打造農民創業平臺,通過“三變”改革實現了群眾共同富裕。
“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點和前提,只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才能增強廣大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內生動力。”吳起縣政協建議,應打造“有產業”的新鄉村,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推進優質農產品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做強農產品品牌,給農產品穿上“文化的馬甲”、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渭南素有“陜西糧倉”的美譽。2020年,全市糧食產量首次突破25億公斤,創造了近十年來的歷史新高。但從實際情況看,渭南農業大而不強,大多還停留在鮮活原料產品和初加工產品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1.96: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3:1。
“要實現鄉村振興,必須把產業振興放在首位,不斷提升農業生產品牌化、規模化水平。”渭南市政府秘書長王小平為此建議,要聚焦農民增收抓產業培育,把做強首位產業作為根基,堅持立足縣域、一縣一策,結合“3+X”布局,圍繞果業提質增效、設施農業轉型升級、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做優做精,突出特色化差異化。
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短板
“村無主導產業,戶無增收項目”,這是2019年前村集體積累為零的留壩縣燒房壩村的真實寫照。2019年初,博士生尹鵬先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圍繞縣上確立的“四養一林一旅游”主導產業,燒房壩村最終選擇把食用菌產業作為村里的主導產業。歷經兩年多發展,這個昔日的窮村實現蝶變,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振興路。
“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懂兩愛’人才隊伍,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人才要素。”圍繞發揮人才“引領”作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省九三學社建議,要把有文化、有能力、有發展潛力的年輕人才選拔到村組織領導崗位上,選優配強村集體經濟帶頭人,助力鄉村振興。
“文化水平視野不開闊、技能水平不高、經營管理能力不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就較弱。”省農工黨在調研中發現,“領頭雁”作用不明顯,已成為制約我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要打破行業、身份、地域限制,從致富帶頭人、科技致富能手等人群中,大膽選用懂經營、善管理的‘能人’擔任村‘兩委’干部,加強發展集體經濟的業務培訓。”省農工黨建議。
省工商聯建議,應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致富帶頭人、新型農民等鄉村人才的培養力度,以企業為平臺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就業、創業。大力開展各類職業培訓和就業指導,著力培育一批產業發展帶頭人和農村職業經理人。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