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寶勤
9月27日,十四運會圓滿落幕,而新一輪西安“全民健身熱”正如火如荼。
自我省獲得十四運會主辦權,特別是十四運會開幕以來,西安廣大市民健身運動熱情高漲。與以往相比,這輪“全民健身熱”參與人數更多、規模更大、范圍更廣了。如何更好應對并加以引導,使其健康發展,成為目前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全民健身熱”升溫
西安市民對體育運動的熱情由來已久。西安趙長軍武術院的成立,曾在中小學掀起“武術熱”;“中華跳繩王”胡安民自創的繩技、繩操、繩舞,曾引發西安乃至全國的“跳繩熱”;陜西足球隊發展壯大的歷程,曾在西安球迷中引發“足球熱”,西安堪稱全國“金牌球市”,都是最有力的注腳。
如今,全運圣火已經熄滅,西安市民心中那股全民健身熱情卻越發高漲。細心的讀者發現,每天清晨和傍晚,公園林蔭道上、小區健身廣場和大街小巷的空地旁,到處都有市民鍛煉的身影。
“晨跑1萬步,全天都神清氣爽!”在西安興慶宮公園東門附近鍛煉的馬平安老人說,他退休20多年了,每天都要到公園鍛煉。興慶宮公園是附近最大的公園,樹木花草多、氧氣含量足、鍛煉氣氛濃。記者注意到,來這里鍛煉的大多是中老年人,有打拳的、舞劍的、玩空竹的、跑步的、練器材的,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位于西安華潤二十四城西側的一片空地,成了附近華潤二十四城、鳳凰城、時代華城等小區居民的運動場。每天早上,至少有近200名各年齡段的運動愛好者在這里跑步、跳操、做運動。一到晚上,這里更是熱鬧非凡,有三五成群跑步的,有比賽打陀螺的,有踢腿跳繩的,還有站樁踢毽子的,不一而足。
在西安,像這樣的運動場景比比皆是。
人均體育場地2.5平方米
談及如何應對和引導“全民健身熱”,西安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以“辦一屆精彩圓滿的體育盛會”為契機,加快體育強市建設。加快推進健身步道、騎行道、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公園、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場地設施建設,為全民健身創造良好的“硬件”條件。
根據《西安市加快建設體育強市實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社區、街(鎮)和行政村基本公共體育設施實現全覆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5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全市人口的53%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超過90%。到2035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達到全市人口的55%以上,城鄉居民《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超過92%,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達到3.5人。
該負責人介紹,為打通社區體育設施“最后一公里”,西安市每年將從體彩公益金中安排2500萬元,用于支持社區全民健身基礎設施建設及活動開展。一方面,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鼓勵開發適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點的特色運動,扶持推廣太極拳、中華武術、健身氣功等傳統非遺運動項目;精心打造一系列具有西安城市符號、符合人民群眾健身需求的品牌體育賽事。另一方面,構建全民健身服務網絡體系,形成市、縣、鎮(街)、村(社區)四級體育社會組織網絡;引導和扶持區縣創建全國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單位和陜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區縣,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綜合水平。
讓“全民全運”之花根深葉茂
“十四運會的舉辦在西安市民心中播撒下了體育的種子,健康理念已深入人心,健身運動蔚然成風。”長期關注我省體育事業發展的省政協委員李敬喜認為,為解決市民日益增長的運動需求與器材不合理、設施不完善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要加強基礎調研,合理布局場地建設和器材投放,充分發揮器材效用,避免人為浪費;一方面要加強完善市政公園和綠地內體育健身器材的投入,構建便民利民的“一公里健身圈”。
“十四運會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濃濃的‘運動’色彩。如何更好地服務于百姓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省政協委員車建營表示,近年來,全民健身活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相關政策不斷完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得到明顯改善,但與人民群眾“爆發式”增長的健身需求相比,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健身場地設施智慧化不強、社區室內健身場地不足、農村健身設施單一、運營維護不到位等。
為此,車建營建議,要將新基建與健身設施建設深度融合,實現體育器材和健身設施數據化、智能化、娛樂化;在新建小區與公園等區域因地制宜建設公益性室內健身房;進一步豐富農民健身設施與器械,引導群眾尋求多樣化的鍛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管理與運維,確保健身場地與設施器械本身的“健康”。
業內人士認為,全運會推動全民體育運動如火如荼,向著更加普及、更加深入的水平發展。隨著體育場館和基礎設施的普及,也會讓我們的體育運動整體水平達到一個新高度,真正讓“全民全運”理念深入人心。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