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在西安舉行,20余項活動惠及線上線下群眾600余萬人次。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陜西省“十四五”規劃也提出了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強省的目標任務。
今年以來,我省文化系統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自覺,持續挖掘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資源,創新文化表現形式,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展現文藝工作的新氣象新作為。
以文立標 擦亮文化強國的陜西窗口
文學作品可以反映時代風貌,昂揚民族精神。陜西作家在“為人民寫作,為時代而歌”的征程上主動擔當,及時回應重大主題,創作推出小說《喜劇》《乾坤灣》《長安》、報告文學《最美奮斗者》《國家戰略:延安脫貧的真正秘密》、紀實文學《國家至上》等一批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的現實題材作品。其中,省作協組織創作的《第一書記扶貧手記》獲第五屆全國黨員培訓教育優秀教材獎,被國家新聞出版署列為絲路書香工程項目,將翻譯成白俄羅斯文輸出國外。葉廣芩的小說《耗子大爺起晚了》獲第十一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
我省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貫穿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中,創作了電視劇《大浪淘沙》《號手就位》《對你的愛很美》《逐夢藍天》、電影《柳青》《我和我的父輩》《再見汪先森》、紀錄片《千年陜菜》、話劇《沙石峪》《主角》、秦腔《驕陽之戀》《織夢人》、歌曲《中國時代》《家鄉綠了百姓笑了》、廣播劇《紅箭 紅箭》《漢江是一條河》《地火》等一批具有陜西標識、體現時代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在群眾中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以文惠民 打造公共文化的陜西名片
群眾文化活動務實惠民。我省成功舉辦首屆國家級秦腔藝術盛會——中國秦腔優秀劇目會演,舉辦2021陜西省群眾文化節、“三下鄉”集中示范文化演出等群眾性文化活動5300余場次,惠及群眾近2600萬人次,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形成一批群眾文化品牌。其中,“延安過大年”“歡樂送基層”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項目。我省創新實施文旅惠民工程,推出惠民便民舉措133項,發放文旅惠民卡券70余萬張,“薈文化·惠生活”陜西文旅惠民演出“送文化、種文化”效應彰顯。
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全面提升。我省建立五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服務網絡,建成陜西地方特色優秀文化信息資源庫等項目近60個,資源總量約130TB,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穩步推進。全省已建成公共圖書館113家、文化館119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323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8661個,實現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西咸新區運行西部首家城市書房。安康等4市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以文興業 培育文旅融合的陜西品牌
文化產業數字化持續推進。我省借助科技創新發展優勢,大力發展數字視聽、云上展覽、電子競技、動漫等。目前,全省有電競、動漫企業200余家,國家動漫認定企業10家,相關聯企業營收達25.88億元;現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個、基地11個。我省運用聲光電、互動投影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延安 延安》《駝鈴傳奇》等70余臺具有科技感、沉浸式、場景化的旅游演藝作品。延安紅色文化旅游體驗場景創新與應用示范等3個項目進入國家文旅科技創新工程名單。陜西師范大學“民歌智能計算與服務技術實驗室”入選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游陜西”數字文旅產品矩陣已深度服務省內外涉旅企業近150個、游客近600萬人次。
文旅產業恢復振興步伐加快。我省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文旅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激發新動能。2021西安絲路旅博會邀請15個國家和地區的駐華使節、展商參加,簽約重點文旅項目34個,金額174.78億元。同時,我省以全域旅游示范省創建為契機,加快推進智慧旅游建設,強化文旅宣傳推廣,激發文旅消費潛力。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國內游客28909萬余人次,同比增長114.13%,較2019年同期恢復78.75%;國內旅游收入2574.81億元,同比增長117.09%,較2019年同期恢復70.59%,全省旅游市場整體呈現穩步復蘇態勢。
以文聚力 激活文化自信的陜西基因
非遺保護利用成效顯著。我省以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為指引,加快推動陜西非遺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先后舉辦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陜西省系列活動,組織開展“黃河記憶非遺展”“非遺購物節”等活動,為國家重點扶持的12家非遺就業工坊集中授牌,組織288項非遺項目、412類非遺產品進行線上線下展示銷售。我省推進非遺項目助力鄉村振興,命名24家非遺扶貧示范單位,綏德石雕、鳳翔泥塑、西秦刺繡、臨渭草編等項目已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重要支柱。今年6月,“張騫傳說”等13個非遺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我省國家級非遺項目增加至87項。
激活文化基因邁上新臺階。我省梳理233處重點紅色資源,推出25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在全國首家發布紅色文化地圖。延安位居全國十大紅色旅游目的地第五,全國最具人氣五大紅色旅游演出陜西占四個,人民群眾在豐富的旅游體驗中受到紅色精神洗禮。緊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編制實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覆蓋黃河流域10市82縣區100個重點項目,著力打造陜西特色文化品牌。4項黃河文化重點研究課題獲文化和旅游部立項,20多個景區(點)入選黃河主題國家級旅游線路。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文化強省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記者 柏樺文/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