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大計。
在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多年未見的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困難和挑戰明顯增多。以“穩”更好地求“進”,以“進”更好地固“穩”,對做好明年經濟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對陜西而言,如何把握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來自經濟戰線的政協委員暢談觀點、表達愿望、提出建議。
穩是主基調 穩是大局
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穩”,成為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突出的關鍵詞。
“在經濟下行壓力和各種不確定條件下,穩步前進,意義非同尋常。”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李香菊認為,穩經濟首先是穩增速。“雖然我們多年強調不唯GDP,但要推動高質量發展,GDP必須有相對穩定的增速,要避免經濟增速滑出合理區間。尤其是對當前抗擊疫情、經濟恢復的綜合性評價,GDP增速仍然是標志性指標之一。”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明年要保證財政支出強度,加快支出進度,同時要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
“財稅與金融政策是宏觀經濟政策兩個最為重要的調控方向。”李香菊說,這些信號說明,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政策操作更加穩健有效,注重精準、提升效能,不急轉彎,增強政策舉措的靈活性、協調性、配套性。“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推升全球通脹預期,對關乎民生保障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也會產生傳導效應。因此,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做到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有機結合,著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區域政策要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要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部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學喜表示,這是針對我國經濟布局的基本面以及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異提出的要求和制定的目標。
“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競爭力總體偏弱,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的韌性和彈性偏小,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更容易受到沖擊,必須重視區域政策的協調,強化對中西部特別是西北地區的政策支持。”霍學喜認為,西部地區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市場和需求潛力較大,因此優化區域政策支持對穩定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和拓展市場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變中謀進 穩中求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升新型城鎮化建設質量。
霍學喜認為,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異較大,且一些地區剛剛擺脫絕對貧困,當前要特別關注農民工就業難度加大、非農收入下降、部分農產品特別是果品等高價值農產品出現滯銷和價格波動等問題。“值得期待的是,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為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體系建設,系統升級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功能加碼助力。‘十四五’期間,農業產業轉型升級、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城鄉統籌融合發展都將處于重大發展機遇期。”
加強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搞好易地搬遷后續扶持,落實好重點幫扶縣支持政策,加快災后恢復重建……今年以來,我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綜合多年對“三農”問題的分析研究,霍學喜指出,聚焦陜北、關中和陜南三大區域,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還存在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和政策整合優化的“三個滯后”。
他建議,要進一步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準確把握鄉村發展變化趨勢,深化改革激活市場,統籌改革激活要素,健全制度激活組織,賦權賦能激活政策,厘清政府主導、農民主體、企業引領、科技支撐、社會參與的定位和邊界,優化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關系、政府與市場關系、科技與產業關系、長期目標與短期目標關系,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全球經濟大變局下,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一場持久戰。作為經濟增長“生力軍”,民營企業更需迎接新挑戰、搶抓新機遇、集聚新優勢、實現新突破。
省政協委員、陜西合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賈申龍認為,新發展格局中,創新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共同“密碼”。誰在創新上先行一步,誰就擁有引領發展的主動權。“我們所說的是創新,不是躺在故紙堆里說空話大話,而是要真正走出引領市場、創造價值的路子,這就要靠產品轉型、產業升級去一步步蹚出來才行。”
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科技創新是我國近年來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力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金融政策、市場機制等方面都強調要科技創新,發揮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地位。
今年全國兩會上,李香菊建議,要發揮好稅收經濟杠桿作用,構建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機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的重要支撐作用,而人才則是支撐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
作為科教大省,陜西如何在“十四五”更好地盤活創新資源,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李香菊說,目前,我省的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還不夠凸顯,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略顯滯后,創新型龍頭企業、領軍企業不多,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率還有待提升。因此,政府有關部門要積極搭建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專利權作價入股,建立健全股權激勵等收入分配制度,以知識價值進行要素配置,充分調動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積極性,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涌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釋放積極信號,進一步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
兩個月前,合容電氣“智能輸配電用中低壓開關制造數字化工廠項目”全面建成投產。瞄準“輸變電行業領跑者”目標,多年來,賈申龍帶領這家“專精特新”企業創造了電力電容器行業的12個新產品、100余項國家專利、10余項先進技術,承擔了6項火炬計劃項目。
聚焦當下“雙碳雙控”政策,目前公司正積極擁抱第三次能源革命,拓寬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綠色化發展道路,研發調頻儲能裝置、快速充放電裝置等,在細分領域練就“獨門絕技”,打造“拳頭產品”。賈申龍表示,中央經濟會議再次重申的“兩個毫不動搖”,七大政策組合從宏觀和微觀層面鮮明地體現了惠企導向,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下,再次讓民營企業吃下了“定心丸”。
“提振信心,期許未來!”他表示,要更好地聚焦主責主業,抓住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帶來的新機遇,實施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加力加速提升企業自我創新能力。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