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文化的自信是什么?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守正創新中培根鑄魂。”3月2日下午,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院長李梅在談到文化自信時認為,如果把傳統文化的根和魂筑牢,對于中華文化的振興會起到促進作用。
今年是李梅履職全國政協委員的第五年。從推動戲曲進校園,到推進地方戲曲繁榮、設立“梨園節”……作為一名戲曲演員,李梅每年的提案都與推動文化藝術事業繁榮發展有關,其中一些提案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
2021年全國兩會前夕,為深入了解戲曲市場發展趨勢,挖掘文旅融合亮點,李梅認真調研,并以陜西戲曲與旅游資源深度融合發展為例,向全國政協提交了《加強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提案。這件提案后來被評為文化和旅游部優秀辦復提案。
“加強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彼此促進,實現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應。”李梅說,旅游可以促進文化的傳播、交流和發展,文化則賦予旅游內涵和靈魂,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兩者只有緊密結合、互通互補,才能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創造更大的價值,進而促進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實踐出真知。2021年4月,李梅帶領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邀請業界知名導演、編劇,聯合大雁塔景區打磨大型秦腔神話劇《西游記之唐僧收四徒》。數月后,該劇推出,因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人物造型新穎獨特、舞臺展現美輪美奐,連演10場,場場爆滿。
“《西游記之唐僧收四徒》的成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一次嘗試,不僅開拓了文旅演藝項目,而且還培養了更多的戲曲年輕觀眾。”李梅說,目前,延續劇目《西游記之盤絲洞》正在籌備排練。
近年來,順應文化興旅熱潮,人們出游已不滿足于“走馬觀花”看景,更希望能體驗不同地區、不同背景文化帶來的“差異之美”。
“缺少文化的旅游只是一種行走。只有文化底蘊豐厚的旅游才能受到游客青睞,才能形成影響力和傳播源。”李梅說,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文化和旅游的需求已遠遠超出了走走看看的“在場性”,而是升級為重視體驗感、潮流化的“參與性”,這就要求必須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促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滿足人們對精神文化豐富性的需求。
今年春節期間,《關西夫子》《王寶釧》等多個秦腔優秀劇目在陜西戲曲研究院輪番上演,讓廣大戲民“零距離”聽大戲、看大劇,盡享經典舞臺藝術的獨特魅力。
“中國戲曲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傳承與創新都是關鍵。”李梅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戲曲在沿襲傳統與精粹基礎上,更應注重內容和形式的革新與創造,滿足觀眾日益旺盛的文化藝術精神需求。在融合發展時代潮流的當下,秉持傳承與創新精神,中國戲曲才能在發揚光大中迸發出創新活力。
展望新一年履職,李梅表示,將繼續為繁榮中國戲曲藝術“發聲”。
“結合當下教育‘雙減’政策的大背景,建議探索中小學戲曲藝術素養培育的新路徑,希望通過研學旅游等文旅融合形式,讓戲曲走進學生群體,培育、提升他們的藝術品位,培養一批青少年戲曲愛好者和接班人。”李梅說,中國戲曲作為一項綜合性藝術,融藝術性、思想性、觀賞性于一體,積累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完全可以納入學校的藝術素養課程中。
李梅建議,制定普通學校戲曲藝術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課程設置和教學體系,加大戲曲進校園演出頻次,開展學校戲曲社團和校外戲曲院團研學旅游活動,讓戲曲學習的方式更加豐富有趣,讓中國戲曲在熏陶中得以綿延傳承。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