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三學社陜西省委會
立足我省省情,發展有機獼猴桃產業,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及促進“雙循環”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近十年來,全球獼猴桃栽培面積和產量的增長速率分別為71.25%和55.58%;2020年,我國獼猴桃進口總額達45042.4萬美元,出口卻僅為1981.6萬美元,貿易逆差巨大;市場調研發現,有機獼猴桃價格是普通獼猴桃的5倍。陜西作為我國獼猴桃種植大省,種植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世界的1/2和1/3,推進和完善獼猴桃全產業鏈,對于促進我省農業及經濟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我省獼猴桃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產業鏈主要集中于低端。由于整體規劃不足,高端優質果品種植比例較少,加之種植戶對種植適宜性考慮不足,造成建園成活率低、病蟲害嚴重、產品質量低;獼猴桃產業鏈中、后端的收集、加工、開發等高端消費環節發展緩慢;低端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呈現產品結構性過剩,對外貿易處于不利地位,造成人均產值方面存在明顯劣勢。
二、經營主體單一,生產技術落后,產業鏈配套體系不健全。2014-2018年,我省的生產成本已從7300元/畝增至8800元/畝,完整高效的產業鏈配套體系尚未形成,生產、認證、監督等環節的社會化服務不高,導致生產成本難以下降,還造成僵尸果等質量和安全問題,影響我省獼猴桃品牌信譽度。
三、產業扶持和金融支持不足,產業鏈發育不均衡。我國自主選育并審定的品種或品系有120余種,但我省選育品種僅為13種,實際主栽品種不足10種;獼猴桃平均單產水平僅1噸/畝,與新西蘭(2.3噸/畝)和意大利(1.5噸/畝)單產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銀行、風投等金融資本介入較少,企業大規模育苗、造林、技術研發和組織生產等方面難以獲得多元化的資本投資,使投資發展有機獼猴桃受限。
為此建議:
一、采取“板塊式”推進建設新品種、高標準的有機獼猴桃示范園。加快有機獼猴桃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國際化進程,打造全球資源儲量最大的有機獼猴桃基地,成為覆蓋農戶多、扶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優勢產業。
二、以點帶園,打造萬畝有機獼猴桃現代示范園區。建設與生產規模配套的冷藏及物流配送中心、有機獼猴桃加工中心、建設技術創新研發中心、集約化花粉生產中心,使園區有機獼猴桃產品輻射更廣、物流更順暢。對外形成領跑陜西、叫響全國、打入國際的品牌效應。
三、以園帶區,以有機獼猴桃支撐,延伸產業鏈。按照“兩年創建、三年建設”,建設物流、研發、貯藏、質量檢測四大中心,使有機肥、花粉、運輸、灌溉、紙箱、印刷、包裝、建園基礎設備等多個行業同時發展,建立有機獼猴桃專業營銷隊伍,實現有機獼猴桃高端銷售;采取資本參與、入股等多種形式,與農戶結為利益共同體,在規模結構和完善產業鏈上下功夫;依托省內高校科研能力,建設數字果園和智慧果園管理系統,實現對種植全程的有效控制。
四、輻射帶動,形成“價值鏈+供應鏈+商業模式”協同的有機獼猴桃產業鏈集聚群。在價值鏈的基礎上,積極對接走訪、深入上下游市場應用端和需求端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構建上下游協同配合的供應鏈;在供應鏈的基礎上,通過構建橫向和縱向交叉融合的產業鏈,在宏觀層面形成有機獼猴桃產業鏈集群或企業群落,最終形成有機獼猴桃產業生態圈集聚效應。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