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滿淑涵)3月25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科協常務副主席李肇娥、省科協副主席呂建軍解讀《陜西省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實施方案》。
2021年6月,國務院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素質綱要》要求,2021年12月,省政府制定出臺了《陜西省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為我省未來15年科學素質建設勾畫新藍圖,從需要培養什么樣的創新人才,需要營造什么樣的創新環境出發,提出了系統性、整體性的舉措。
開展提升行動 實施重點工程
《實施方案》提出,2025年,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15%,與全國同期平均水平持平。2035年,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25%,力爭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
省科協常務副主席李肇娥介紹說,“十四五”期間,我省將以青少年、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為主要目標人群,開展科學素質五項提升行動;圍繞深化科普服務供給側改革,推動科普產品供給和科普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培養科普理論研究和科普傳播人才隊伍,營造全社會崇尚科學的氛圍,著力提升應急科普能力等實施科普服務五項重點工程。共包含43項主要任務,115項工作內容,由35個省級部門單位共同承擔任務落實工作。
為強化保障,《實施方案》要求各級政府負責領導本級任務實施,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納入目標管理考核。省科協定期委托第三方機構評估各地科學素質發展目標成效,加強對《實施方案》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
同時,要加強科學素質建設與其他相關工作的有效銜接,形成共建共享機制,完善表彰獎勵體系。落實科普工作評估制度,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能力監測評估及發布工作。加強科普法治建設,研究制定科普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辦法,將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全省“十四五”人才發展總體規劃。加強研究與交流,強化科普產品和服務標準建設。保障科普經費投入,建立與財政收入相適應的科普經費增長機制,提倡社會力量為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
打造體現陜西地域特色的科普品牌
圍繞我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動創新型省份建設,我省將積極助力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圍繞全省23條重點產業鏈的關鍵技術、創新成果開展科普工作。深化科普服務供給側改革,推動科普產品開發,促進科技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實施“12621”工程,構筑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厚植科技創新沃土,助力“兩鏈”深度融合,推動釋放創新驅動潛能。持續做好“科創中國”試點和培育。聚焦區域發展目標和主導產業需求,發揮“科創中國”產業服務團、區域服務團和專業服務團作用,打造“科創中國”陜西樣板間。
此外,將積極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組織開展陜西省職工科技節、陜西省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國有企業青年創新創效大賽、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創新方法大賽、“五小”競賽、“三新三小”創新競賽、一線工程師創新方法培訓、先進操作(工作)法推廣等群眾性創新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特別是繼續組織好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打造“科學家+工程師”人才隊伍,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出大學、院所和實驗室,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協同互動,持續擴大“雙創”影響力。
結合區域發展條件,貫徹新發展理念。在關中高新技術應用產業平臺、陜北煤油深加工產業發展平臺、陜南生態健康產業平臺建設中提升科普資源利用水平,帶動區域科普水平提升。打造體現陜西地域特色的“航天科普”“能源科普”和“生態科普”。
完善應急科普體系 創新應急科普方式
《實施方案》提出的五項科普服務重點工程中,包括“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其中提到了應急科普工作。就如何開展好應急科普工作,呂建軍表示,要提升應急科普協同能力,堅持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應急宣傳相統一,推動將各類應急科普宣教平臺納入應急工作整體規劃,提升應對緊急事件的能力,形成平戰結合的應急科普傳播和服務體系。同時,積極創新應急科普方式。突發事件狀態下,統籌各級各類資源和力量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利用全國安全生產月、119消防宣傳月、全國防災減災日、世界衛生日等時間節點,針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疫情防控、食品安全等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組織開展系列專題科普活動。此外,組建專業的應急科普專家庫,建立應急知識平臺,針對不同人群開發、儲備應急科普內容資源,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
進一步提升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
為進一步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實施方案》提出,要突出價值引領,通過開展“大手拉小手”等系列活動,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西遷精神”,著力培養青少年崇尚真理的科學精神和愛國奉獻的赤子情懷。要提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水平,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深化高校理科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科學基礎課程建設,在相關課程中增加科學素質內容;深入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要實施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育計劃,對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每年組織1000名中學生參加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通過實施英才計劃、打造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俱樂部等方式,探索科技后備人才培養模式。要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場所,引導中小學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開展校園科技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等科學教育活動,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推動學校、社會和家庭協同育人。要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加大對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城鄉科學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計劃,開展“送培訓到基層”活動。
為幫助“銀發族”跨越“數字鴻溝”,國務院《科學素質綱要》和我省《實施方案》首次將老年人納入科學素質行動重點人群,讓老年人“不落伍、有作為”,過上有品質的晚年生活。我省將開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積極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依托老年大學、老年科技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和各類媒體,普及智能技術知識,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預防和應對網絡謠言、電信詐騙。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通過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和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養老院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積極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社會組織,推動老年志愿者隊伍等建設,鼓勵支持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治理。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