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業”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倍增計劃,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鏈條。如何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質量雙提升?聽聽委員怎么說——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
助企“輕裝快跑”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 李香菊
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創新活動的承載主體,是當前穩鏈強鏈的重要力量和高學歷人才就業吸納的關鍵引擎。
日前,財政部、稅務總局、科技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的公告》指出,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自2022年1月1日起,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自2022年1月1日起,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00%在稅前攤銷。
“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意味著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稅前扣除增多了,稅基變小了,相應的應納稅額就少了。這項稅收優惠政策不僅減輕了納稅人的稅負,進一步降低企業研發投入成本,還有利于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為創新發展增添動力。”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李香菊說,科技型中小企業中不乏“專精特新”的“黑馬”和“潛力股”,此次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擴面,體現了國家在鼓勵和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上的財稅政策精準施策。
李香菊算了一筆賬:
假如科技型中小企業符合條件的研發費用投入為100萬元,如按之前75%比例加計扣除,可在稅前實際扣除175萬元;比例提至100%后,可在稅前實際扣除200萬元,加計扣除額提高了25萬元。
按照科技型中小企業適用25%企業所得稅率來算,企業相較之前可少納稅25×25%=6.25萬元。
相較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市場規模小、利潤少,研發創新較難,抗風險能力弱,加之疫情沖擊,融資難、融資貴、稅負重等痼疾愈加凸顯,資金壓力、生存壓力陡增。
“科技創新風險大,不確定因素多,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創新活動的承載主體,它們產業分布廣、創新潛力大,是當前穩鏈強鏈的重要力量和高學歷人才就業吸納的關鍵引擎。”李香菊說,更大力度的稅收激勵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減輕經營負擔,增強創新底氣,有效紓困解難。
如何打出助企惠企政策“組合拳”,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輕裝”前行?李香菊建議,當前還需做好方便企業網上納稅資料提交及鑒定辦理服務工作,實現“企業少跑腿,數據多跑路”,切實為企業減輕負擔,讓減稅政策紅利充分釋放。
各界導報記者 滿淑涵
做大企業家
科技范兒“朋友圈”
榆林市政協委員 許銳
進一步拓寬科技創新資源渠道,助力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走上“專精特新”之路。
截至2021年底,榆林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608家,同比增長60.42%,增幅位列全省第一。
中小企業對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需求旺盛,但常常面臨信息不對稱等實際困難。如何暢通信息、鏈接資源?榆林市政協委員、市科協主席許銳分享了榆林市舉辦企業家科技沙龍的經驗。
2020年9月,由榆林市委組織部主辦,市科協、市委非公和社會組織工委承辦的首屆榆林企業家科技沙龍舉行。企業家科技沙龍旨在通過搭建交流互通平臺,對接引導中省優質科技資源落地榆林,幫助企業在區域經濟發展版圖上找準定位,尋求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發展,推動“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實現擴大再生產。
“企業可以推介優勢產品,專家會在現場答疑解惑,咱們敞開大門拉拉話,信息就有機會接上了。”許銳說,從連續舉辦兩屆企業家科技沙龍的成效來看,做大企業家科技范兒“朋友圈”很有必要。
當前,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榆林市科協下一步計劃,在往屆活動開展抖音、快手視頻連線的基礎上,優化“線上”企業家科技沙龍的體驗感。“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聯合周邊地市,甚至跨區域協作,提供精準科技服務,進一步拓寬科技創新資源渠道,助力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走上‘專精特新’之路。”許銳說。
各界導報記者 滿淑涵
讓人才助力
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發展
省政協委員 李元彬
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關系到陜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成效。
“目前,缺少資金扶持、人才引進難度大,成為了我省中小企業創新路上的攔路虎。”省政協委員、新山海源人力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元彬說,我省企業從事科研的人才較多,但主要集中在高校和大型企業,在中小企業從事技術創新的人員數量很少,中小企業科技人員不足且流失嚴重,直接影響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關系到陜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成效。李元彬建議,政府部門要完善陜西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加快修訂我省人才保障實施辦法,調動和發揮各方面力量,著力以高品質人才服務吸引產業高端科技人才。要為高層次科技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鏈條服務保障,更好解決人才在陜西的后顧之憂,不斷提高引進科技人才入戶政務服務水平。要加強宣傳與引導,鼓勵和支持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提供人才支持。
“要充分發揮人才招聘類的綜合服務平臺作用。”李元彬還建議,要進一步加強與高新技術企業、投融資機構合作,完善項目路演、投融資對接、成果轉化等全鏈條服務,促進中小企業與人才深度合作,助推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閆智 記者 李榮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