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受全球疫情等因素影響,海外人才正加速回流國內。對于陜西來說,如何順勢而為,搶抓海外人才“回流”機遇,助力陜西高質量發展?聽聽委員怎么說——
肖冰:抓住機遇期讓海外人才逐夢陜西
根據《陜西省“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十四五”期間,陜西將實施創新人才培育引用計劃,完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引用機制,加大海外博士畢業生、青年博士后的引進力度,吸引歐美青年高層次人才來陜創新創業,建立海外人才創投基金,探索推行“引智+基金+成果+轉化”模式,促進海外人才項目落地轉化。
“看到未來陜西要在引進人才方面發力,我十分高興,這對于海外人才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省政協委員、西安國際人才交流協會會長肖冰說。
在平日與海外人才交流中肖冰發現,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海外人才有強烈的回國發展意愿,“還有些陜西本地的留學生因受疫情影響,已經在國內遠程網絡上課多時,閑暇之余也開始籌劃在陜創業就業。”
“如果陜西能抓住這一波海外人才‘回流’機遇,必將推動我省高質量發展邁出一大步。”肖冰建議,應緊抓時機,積極制定海外人才引進專項政策和科技項目專項扶持政策,大力引進海外人才和項目落戶陜西。同時,還要做好全省海外人才來陜就業創業的摸底調查,跟蹤服務海外人才落戶、就業、教育、醫療、創業等工作。
肖冰還發現,知識產權轉化、在陜創業相關政策扶持不到位等問題成為不少海外人才的隱憂。
“有些人有研究成果、有技術,但在陜找不到轉化路徑;有些人有想法、有點子,想創業卻沒資金或者沒渠道。”肖冰建議,應確立海外人才成果轉化和創業項目專項扶持政策,構筑高校留學人員創新聯合體,鼓勵社會參與共建海外人才創新研究院,支持科研成果轉化,做好海外人才在陜科學研究過渡工作;應考慮在秦創原設立海外人才創新創業園區,統一規劃和宣傳,落實創業載體和發展平臺,更好發揮海外人才在推進秦創原建設中的作用。
針對目前我省已出臺的各種相關政策,肖冰認為,應將相關政策舉措進行全部整理和統一協調,讓人能夠一目了然、心中有數,進而確保這些政策真正服務于海外人才。(實習記者 白瑤 記者 滿淑涵)
肖亞珠:要讓海外人才留得住、發展得好
“海外人才‘回流’是好事,但究竟能不能讓人才留得住、發展得好是件難事。”省政協委員、郭氏集團陜西三迪有限公司董事長肖亞珠說。
海外人才越來越受到各省青睞,許多城市按下了攬才“加速鍵”。
“光招得人來還不夠,更應該考慮如何讓人才留下來,我認為破解目前海外人才在陜發展難題是關鍵。”肖亞珠說,比如資格評審問題,許多人反映評審流程用時長、評審過程不透明、參評人才組別編制不科學等問題。
肖亞珠在調研中發現,很多海外人才因評審流程時間長且程序冗雜,導致來陜發展熱情被消磨。同時,有關單位也未及時向落選參評人才給予解釋說明,且個別評審專家因自身學術領域所限,不了解參評人才的前沿科技成果水平,產生的評價誤差較大。
“應科學規范評審體系,加快海外人才資格評審進度,增加評價標準透明度,建立客觀科學的人才評定標準。”肖亞珠說。
除了資格評審問題外,海外人才落地服務保障問題也不容忽視。
“有些來陜投資興辦企業的海外人才在工商登記注冊時,工作人員未能一次性告知辦理須知和必要程序,導致‘來回跑’問題時有發生。”肖亞珠認為,應簡化海外人才投資辦企業的落戶程序,推廣“一站式”的咨詢、注冊登記和審批服務。
“還有政策執行不聯動的問題,即政策明明規定了有關事項,但在實際執行中卻不落實。”肖亞珠舉例說,比如《陜西省引進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中明確,“用人單位為引進人才提供必須的辦公和實驗用房、科研儀器設備和科研啟動經費,在團隊建設、研究生招生、科研重大項目申請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但由于大多數用人單位因信息不對稱,導致優惠政策無法兌現。
肖亞珠說,相關部門應出臺操作層面的政策細則,加強監管和定時督促檢查,確保海外人才享受到政策優惠。
此外,肖亞珠還發現,海外人才在創業初期研發投入較大,但政府提供的創業扶持專項經費數額有限,且資產抵押與獲取銀行信貸支持較為困難,導致難以做大做強項目。
“應推行海外人才來陜創業的投融資服務平臺建設,指導海外人才申請創業投資基金,并建立科技成果研發轉化基金、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基金和民間商會融資擔保機制,持續給予引進人才創業資助、貸款擔保、重大項目資助等配套支持。”肖亞珠建議。(實習記者 白瑤 記者 滿淑涵)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