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首席記者 滿淑涵)8月26日,省統計局發布的陜西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全面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化,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大幅提升,工業經濟取得長足進步。
保持中高速增長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總體由高速轉為中高速,2012年至2021年,陜西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與全國總體趨勢基本保持一致,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逐漸回落趨穩在一個合理區間。2012年至2014年,工業增速保持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態勢,2015年工業增速開始換擋,由高速增長逐步過渡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區間。
2019年至2020年,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對工業經濟帶來的沖擊、挑戰和考驗,工業增速大幅放緩至1%。省委、省政府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妥善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切實穩住經濟大盤。2021年,工業增速重新回到7.6%的中高速區間,平穩向上的勢頭得到進一步鞏固。
規模總量再上新臺階
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工業化進程穩步向縱深發展,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工業經濟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發展質量和韌性顯著增強。
2021年,陜西工業增加值總量首次突破萬億大關,達到11256.03億元,比上年增長8.3%。十年間,全部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7%。
值得注意的是,陜西工業品結構也在向質量更優、技術含量更高的方向調整。2021年,太陽能電池產量比2012年增長54.7倍;光纜增長1.9倍;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等工業新產品實現從零到有的突破,其中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產業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動能。
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陜西堅持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攻方向,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21年,全省能源工業增加值和非能源工業分別占全部規上工業比重為54.3%和45.7%,與2012年相比,能源工業占比下降2.4個百分點,非能源工業提高2.4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發展過度依賴資源的狀況正在得到改善。
陜西高技術制造業對工業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十年間,高技術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4%,增速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10.7個百分點。工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傳統產業鏈條逐漸向“微笑曲線”高附加值的兩端延伸,特別是智能制造和高端信息電子產品已成為領軍創新驅動的新引擎。
三大區域協同發展
陜西統籌區域特點和產業優勢,關中、陜北、陜南形成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新格局。
關中地區逐步建成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是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源。十年間,關中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產值總量提高73.6%。西安以絕對優勢領先成為陜西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地。
陜北地區持續推進綜合能源發展,是陜西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和能化裝備制造基地。十年間,陜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8.4%,產值總量提高1.1倍。榆林新材料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延安節能環保產業發展亮眼。
陜南地區將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產業發展充分融合,以生物產業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為主力。十年間,陜南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4.3%,產值總量提高2倍。商洛新材料產業和安康生物產業蓬勃發展。漢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表現突出,產業規模居全省第二。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