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行不怠新征程,團結奮斗創偉業。
隨著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擘畫的宏偉新藍圖徐徐鋪展。近日,陜西省代表陸續返回工作崗位,迅速投身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熱潮中。大家表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自覺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具體工作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繼續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經過“十三五”期間的快速發展,陜汽控股已建成行業一流全系列商用車產業基地。黨的二十大代表,陜汽控股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宏明說:“我將認真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迅速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達給全體員工,帶領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和產品創新力度,加強整車系統集成等核心技術攻關,以‘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創新科研新機制,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袁宏明表示,陜汽控股將全力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從“走出去”向“走進去”轉型,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在國際市場上樹立口碑,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闖出新路子,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
“報告描繪的藍圖,讓我們航空人在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的征程中,更有底氣和干勁了。”黨的二十大代表、中航西安飛機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際航空部件廠鉚裝鉗工薛瑩表示,將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自身崗位和企業搭建的勞模工作室、創新平臺,與工友們一起向著降本增效、提升產品質量、推進新技術應用等目標努力前進,不斷加大創新力度,為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貢獻力量。同時,她將把工作中的經驗分享給大家,讓更多年輕人得到鍛煉和提升,努力培育更多大國工匠的優質“種子”,激勵年輕一代為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作貢獻。
繪就新時代鄉村振興壯美畫卷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這些“三農”關鍵詞既重要又亮眼。
“我們國家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群眾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群眾吃得好、住得好,看病能報銷,生活真是越來越幸福!”黨的二十大代表、延安市安塞區雷坪塔村村民張蓮蓮說。
40多年來,張蓮蓮帶領雷坪塔村群眾綠化荒山、種樹致富,打造了6000多畝經濟林。如今,依托種樹發展林上和林下經濟,村民的錢包越來越鼓,村里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播撒綠色、改善生態是我的終生事業。我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帶回家鄉,帶領鄉親們一起學習宣傳好、貫徹落實好,繼續發展綠色產業,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同時,我會積極參與村上的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以好家風、好家訓促進好鄉風、好民風,團結大家擰成一股繩,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讓村子更美、村民更富、鄉風更文明。”張蓮蓮說。
“我會把大會精神盡快帶給鄉親們!”黨的二十大代表、黃陵縣索洛灣村黨支部書記柯小海激動地說。10余年來,按照“依托川道產業開發、大力發展農林牧漁業、增加村民收入”的思路,柯小海帶領村民把索洛灣村從“貧苦灣”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幸福村”,帶領群眾實現了“溫飽—富裕—小康”三級跳。現在,索洛灣村產業板塊涵蓋工、農、商、服、游等多個領域,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萬元。
柯小海表示,將繼續深學細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上所作的報告,真正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工作全過程,聚焦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在廣袤田野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讓鄉親們收獲越來越多的幸福。
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征程上,陜西省代表紛紛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談感受、話落實。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我們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黨的二十大代表、西安市蓮湖區桃園路街道勞動一坊社區黨委書記周建玲說,“我將當好‘小喇叭’,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傳達到基層,讓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周建玲表示,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她將把社區群眾的需求作為工作的重點和出發點,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著力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努力提升社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藝工作者只有深入群眾、體驗生活,才能洞悉生活本質、把握時代脈動、領悟人民心聲,才能使文藝創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雋永的魅力。”黨的二十大代表、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惠敏莉表示,將認真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帶領新一代易俗社人以做大做強百年易俗社文化品牌為切入點,搶抓全國首個戲曲文化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建成開放這一發展機遇,用好《陜西省秦腔藝術保護傳承發展條例》等法規政策,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將文藝精品送到田間地頭,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用文化惠民點亮群眾美好生活。(記者劉楓 秦驥 鄭斐)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