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滿淑涵
促深學,求實效。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西安市政協迅速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委員們表示,要領會精神實質,把握核心要義,明確奮斗目標,找準黨的二十大精神與本職工作、履職工作的切入點、結合點,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找準切入點結合點?11月9日,在西安市政協機關舉行的一場“重量級”會議,讓大家進一步深學細悟、做實篤用。當天上午,西安市政協十五屆四次常委(擴大)會議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黨的二十大代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方紅衛應邀出席并作輔導報告。
方紅衛強調,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西安實踐,必須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西安的優勢短板,聚焦基礎性、戰略性、關鍵性問題,努力探索出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西安特點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路徑,著力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創新動能強勁、開放活力澎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文化自信自強、美好生活共享、實現高水平安全的現代化西安。
“堅定文化自信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努力,青年人尤其應做文化自信的踐行者。”反復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安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鐘鏑對“堅定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說,結合方書記的輔導報告,自己更加明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西安文化底蘊深厚,秦磚漢瓦、漢風唐韻是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也是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講好西安特色故事。”
近年來,西安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加速釋放科創活力,“全球硬科技之都”成為亮眼新名片。
“作為科技工作者,要深刻認識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勇擔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任務。”西安市政協委員、航天基地聯合科協主席任遠表示,要繼續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堅持“四個面向”,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在西安這片創新熱土上打造更優創新生態,激發更多創新活力。
在農業科技戰線工作了近四十年,西安市政協委員、陜西省農業科技開發中心主任雷玉山始終懷著濃厚的“三農”情結。在他看來,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綠色轉型發展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工業化信息化引領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業農村現代化,是農村基礎設施良好和公共服務均等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秉承愛農、知農、興農初心,以堅定的政治信念、創新的發展思路、務實的工作作風,積極投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引領作用,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益。”
“我們要開展立體化、分眾化、多樣化的學習宣講培訓活動,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見行見效。”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安文理學院黨委委員、宣傳部部長、科研處處長鮑鋒表示,要統籌當前和長遠,明確目標和任務,把辦學治校、立德樹人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之中來抓推進、抓落實、抓突破,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陜西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深度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不斷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提升高校服務創新發展能力。
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是全社會重點關切的民生大事。西安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讓兒童快樂成長、老人頤養天年。
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咸新區灃東新城老年服務中心總經理賈雪近年來帶領團隊發展“15分鐘養老圈”服務模式。她說,要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體現在工作實踐中,落實到本職崗位上,繼續推動實現從“提供養老服務”到“提供品質養老服務”的轉變,促進養老與教育、文化、健康、旅游等多業態融合,讓老年人緊跟社會發展不落伍,有尊嚴地生活。
“教育是民生之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責任千鈞、不容懈怠。”在藍田縣分會場,西安市政協委員、藍田縣洩湖鎮宋廟小學校長趙朋偉認真聆聽輔導報告,仔細做好學習筆記。他表示,要嚴格落實“雙減”政策,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聚焦“三個課堂”、深耕“五育并舉”,打造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為西安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西安市政協常委、民盟西安市委會副主委、未央區政府副區長程希文表示,作為一名黨外領導干部,將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與中國共產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建有用之言、獻務實之策、出精誠之力。“在分管的生態環境保護、城市治理等工作中,要堅持和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厚植生態優勢、強化環境保護、發展綠色經濟有機結合,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