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殷博華
水庫安全運行,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11月16日至18日,記者跟隨由西安市水務局主辦的“小水庫 大力量 保障古都水常安”媒體行活動,先后走進長安、臨潼、藍田、周至等四區縣,實地探訪多座小型水庫,深入了解西安在小型水庫管護方面的實踐探索。
今年以來,西安市水務局按照“壩固、庫暢、水清、景美”要求,計劃分年度打造一批示范性水庫,示范引領運行管理標準化建設,保障古都水“常”安,讓小水庫也能發揮出大力量。
“以大帶小”探索小水庫發展新模式
“以大帶小”的現象,在二孩家庭中比較常見。然而,長安區的水庫也呈現出這種“以大帶小”的發展路徑。
“‘以大帶小’是指設計不專業、設施老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小型水庫,對照全國其他大中型水庫建設與管理標準,逐步探索出從‘低標準建設’到‘除險加固建設’,從‘傳統化管理’到‘標準化管理’的發展模式。”大峪灌區管理站站長、西安市長安區小型水庫運行管護中心法人代表王新說。
王新所在的大峪水庫就是“以大帶小”模式運營的成功范例,也是西安市水務局2022年著力打造的五座規范化、標準化管理示范水庫之一。
大峪水庫是以灌溉、防洪為主,兼有城市供水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小(一)型水庫,之前設施老舊,安全隱患嚴重。
今年以來,長安區水務局積極開展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省級樣板縣創建工作,通過標準化、示范化建設,補齊工程設施短板,探索水庫管理新模式,大峪水庫不僅“舊貌”換“新顏”,還成了全區學習效仿的對象。
大峪灌區管理站工程組長、西安市長安區小型水庫運行管護中心技術總負責人孟小榮說,目前,全區水庫都在以大峪水庫的發展為目標,采用‘以大帶小’的發展模式,不斷提高小型水庫管理水平,確保供水安全、防汛安全,進而使全區各水庫長期有效地發揮自身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水庫托管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
“水庫不僅要建得好,管護也是一份重要的工作。”在藍田縣宋寨水庫,藍田縣水務局副局長徐昊一邊帶著大家參觀,一邊詳細介紹水庫的運行情況。
目前,藍田縣小型水庫發展均采取“托管+第三方專業管護”模式,在將2座具有供水效益的小(一)型水庫托管給西安水務集團李家河水庫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基礎上,成立藍田縣小型水庫運行管護中心,采取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模式,由社會專業機構統一負責其余13座小型水庫的運行管護工作。
“專業機構的管理,會讓水庫運行更穩定、更科學,還能帶動周邊群眾生活和環境的提升。”徐昊說。
專業人干專業事。此類發展模式不僅是藍田縣,臨潼區也在全面實施。其中,零河水庫的大數據監測系統就很值得一提。
隨著專業人才的引進和高新技術的運用,零河水庫已經形成管理體系規范化、運行管護標準化、監測預警信息化、預案編制精準化、人才建設多樣化的“五化”管理模式。
尤其是零河水庫引進的中心控制室信息化系統,可以將壩體變形監測、壩體滲流監測及壩區環境監測數據實時接入系統平臺,通過電腦就可以對水庫進行實時監測,極大地提高了監測效率和精確度。
西安市臨潼區零河水庫管理站站長鄭凱說,目前,這一系統還在進一步優化,并計劃加入放水閘門自動化控制、水雨情觀測數據、壩體滲流監測數據及壩體變形監測數據的在線分析、預警等功能,進一步促進水庫更穩更好發展。
“3+1”專管推進水庫管理工作再升級
位于周至縣的西駱峪水庫始建于1958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汛功能的Ⅳ等小(一)型水庫樞紐工程,也是一座改革示范庫。
“西駱峪水庫采用‘3+1’專管機構模式,3個水庫運行管理專職機構負責4座小型水庫運行管護工作,同時成立運行管護中心,負責鄉鎮所屬的6座山塘的運行管護工作。”周至縣西駱峪水庫管理站站長王鋒介紹道。
作為一座改革示范庫,目前西駱峪水庫已落實管護主體責任,工程管理與保護范圍也已劃定,正在進行標準化運行管理建設。
周至縣水利工作隊隊長仇少周表示,在深化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創建工作中,周至縣對涉及全縣的4座小型水庫,已全部明確了產權、管護主體和責任。
同時,為確保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樣板縣創建工作持續性推進,縣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維修養護經費,并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積極爭取中、省、市級財政經費,用于小型水庫工程管護工作,以保障小型水庫管護工作正常有序推進。
西安市水務局副局長惠強表示,近年來,西安市以標準化創建、小型水庫系統治理為契機,采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并舉的思路,在確保水庫安全的同時,充分發揮小型水庫“水缸”作用,提升庫區環境,結合河湖長制,守護綠水青山,開啟協作配合、協同治理的全新模式,讓鄉域內河湖常清、山林長綠,生態環境更加美麗。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