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近期以來,在漢中市洋縣河道兩岸,隨處可見“換裝”后的朱鹮棲息覓食、戲水沐浴,成為冬日里的一道美麗風景。
朱鹮素有“東方寶石”的美譽,是我國一級保護鳥類。在秦嶺北麓樓觀臺陜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有這樣一位“朱鹮媽媽”,她憑借對保護野生動物事業的執著與熱愛,30年來,用情用心守護朱鹮,讓曾經瀕臨滅絕的“東方寶石”從秦嶺飛向世界各地。她就是省三八紅旗手標兵、省珍稀野生動物救護基地朱鹮管理部部長張軍風。
1992年,張軍風從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保護專業畢業,被分配到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工作。2002年,經國家林業局批準,省林業廳調運60只朱鹮到陜西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照顧朱鹮的重任便落在了張軍風的肩頭。
“首次接觸到朱鹮,我的任務就是在保證種群安全的基礎上,讓它們繁殖得越多越好。”從此,張軍風便與朱鹮結下了不解之緣。
首次接觸朱鹮的張軍風,對朱鹮一無所知,也曾擔心自己照顧不好朱鹮而整夜失眠。為了多一點了解朱鹮,她查閱了大量有關朱鹮的資料,虛心向洋縣朱鹮保護觀察站技術人員學習。
“2002年的冬天,是關中地區最冷的一個冬天,朱鹮能不能安全越冬,直接關系到朱鹮人工飼養種群能否在秦嶺以北立足。”對比洋縣朱鹮棲息地情況,張軍風大膽提出了朱鹮耐受性試驗和保溫措施相結合的方案,用塑料布包住一個朱鹮舍,加掛熱能燈制作成保溫棚,幫助體弱的朱鹮越冬;地面鋪設草墊,放置粗樹干,幫助不能上架的朱鹮;放長流水以防水池結冰和泥鰍死亡,實現飼料的多樣化。為了隨時監測朱鹮狀況,張軍風晚上經常蹲守在朱鹮舍邊,密切關注整個種群動態,以便遇到突發事件及時處理。在張軍風的精心照料下,整個冬季未發生一例朱鹮因低溫而死亡的事件。
每年的3至6月,是朱鹮的繁殖期。為確保朱鹮種群順利繁殖,張軍風很少休假,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張軍風說,從人工孵化到雛鳥出殼,每一只朱鹮雛鳥從50—60克長到1500克,需要60多天的精心守護,一點微小的溫度波動,都可能導致朱鹮雛鳥生病甚至死亡。
“很多新生的朱鹮,都是我親手喂水喂食,看著它們一天天長大,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在人工育雛過程中,張軍風將按日齡控制育雛器溫度改成按體重控制溫度,解決了同日齡雛鳥生長差異大的問題,提高了朱鹮人工育雛成活率。在她和團隊成員的辛勤努力下,朱鹮種群數量從2002年的自然育雛7只達到2007年的29只,創造了小網籠自然育雛的峰值,朱鹮種群數量得以穩步增長。
2005年至2007年,張軍風帶領技術小組對省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籠養朱鹮種群的14對朱鹮進行義親撫養試驗,其中7對朱鹮親鳥代養獲得成功,共代養成活雛鳥11只。
張軍風說,朱鹮義親代養試驗的成功,不僅拓寬了朱鹮育雛渠道,降低了人工成本,也證明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朱鹮自然繁殖并沒有完全退化,這也為下一步朱鹮野化訓練、野外放飛后的自然繁育奠定了基礎。
讓朱鹮從秦嶺起飛,鹮美天下是張軍風一直的夢想,也正因為這個夢想,30年來,她時刻以政治強、業務精、形象好的生態綠軍標準要求自己。她帶領的團隊先后攻克了朱鹮人工育雛、自然育雛和義親代養三大技術難關,共繁殖成活朱鹮543只。由她組織編寫的林業行業標準《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技術規程(朱鹮)》,為朱鹮規范飼養提供了技術支持。
經過40多年保護恢復,陜西朱鹮呈現種群興旺態勢。從1981年發現時的7只到2012年的1300余只,再到目前的9000余只,實現了“朱鹮涅槃”的生態奇跡。現如今,朱鹮已經成為陜西生態代言鳥,它正在從秦嶺起飛,代表著中國飛向世界……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