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歷史的畫卷,總在砥礪前行中鋪展;精彩的華章,總在接續奮斗里書寫。
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持續協商,圍繞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協商建言,緊盯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情助力……過去的五年,省十二屆政協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緊扣促進發展、保障民生匯智聚力建真言、出實招。
越是處于改革攻堅期,越需要匯集眾智、增強合力;越是處于發展關鍵期,越需要凝聚人心、眾志成城。五年來,省十二屆政協履職腳步始終與黨政中心工作同頻共振,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以“政協之能”服務“發展之為”,交出了厚重的履職答卷。
聚焦改革發展 議政議到關鍵處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協商議政、建言資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發揮作用、取得成效,不斷開拓政協工作新局面的關鍵處。
1月5日,一場專題討論2023年協商議題的座談會召開。像這樣專門研究協商議題,是省十二屆政協每年的“開年之筆”。與往年不同的是,2022年底,省十二屆政協進一步擴大議題征集面,不僅面向省政協各專委會、各民主黨派省委會、省工商聯、省直有關單位和各設區市政協,還首次通過“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各界導報社平臺和省政協網站及微信公眾號向社會廣泛征集協商議題,力求聚焦“國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需者”精心選題、精準建言,確保政協履職與改革發展同頻共振。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對標對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和省政協黨組要求,省十二屆政協每年為協商工作制定“路線圖”“時間表”,五年間共組織開展各種類型協商活動115次,形成大會發言908篇。在全體會議、議政性常委會議、月度協商座談會、專題協商會、提案辦理協商會,以及調研視察等活動中,省十二屆政協突出問題導向,力求精準建言,傾力寫好協商民主“大文章”。
——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省十二屆政協在持續開展協商建言的同時,深入全省24個縣、129個貧困村開展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認真做好包聯貧困縣幫扶工作,積極助推我省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聚焦經濟高質量發展,圍繞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等議題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秦創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議題開展協商,履職成果被納入相關規劃和政策文件;
——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圍繞大氣污染治理、土壤修復、水源涵養等議題開展全方位調研協商,助力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聚焦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就加快市場化改革、發揮自貿區先行示范作用等組織協商視察,推動我省持續擴大開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
——聚焦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緊扣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住房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開展協商議政,積極建言“十四運”場館建設、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等重點工作,助力提高人民群眾生活品質;
——聚焦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動員全省各級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廣泛參與疫情防控,圍繞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強化社區常態化疫情防控能力、重點行業紓困解難等議題召開協商會議,以實際行動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
……
五年來,省十二屆政協不斷加大協商密度、提高協商實效,取得了顯著工作成效。
拓展協商形式 彰顯政協新作為
建立“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開展政黨協商,加大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協商力度,經常性開展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探索政協協商融入社會治理的新形式,拓展協商參與面,擴大界別群眾工作覆蓋面……通過持續豐富協商形式、增加協商頻次,省十二屆政協全力打造立體協商新格局,不斷提升“建”的質量、體現“專”的水平、突出“商”的特色。
2020年4月16日,省政協圍繞“構建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體系”召開了2020年度首場月度協商會。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協商會結合疫情防控實際,在會前首次嘗試采取網絡問卷調研的形式,把20個調研題目制作成調查問卷,通過新媒體平臺推送給省市縣三級政協委員和群眾,廣泛征集意見建議,共收到調查問卷3319份、文字建議1411份,最終形成了調研分析報告。
堅持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推動協商民主取得新成效,這次月度協商會緊扣凸顯“創新”亮點,成為省政協打造立體協商新格局的一個范例。
人民政協參與立法協商工作,是助力提高立法質量、助推開展普法教育的有效舉措,也是政協豐富自身履職的重要內容。
五年來,省十二屆政協拓展協商渠道,探索政協協商融入社會治理的新形式,先后圍繞《陜西省中醫藥條例(修訂草案)》《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辦法》《陜西省渭河流域保護條例(修訂草案)》等開展6次立法協商調研,召開立法協商座談會,形成立法協商報告6份,提出了200多條具體意見建議,并報送省委,由省委批轉省人大辦理,意見建議被省人大充分吸收,為推進法治陜西建設貢獻了政協智慧。
堅持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相互貫通、相互賦能,為全方位推動全省高質量發展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五年來,省十二屆政協堅持把拓展履職形式和渠道作為工作創新的重要內容,就拓展協商民主平臺、擴大協商民主公眾參與面、探索協商民主工作向基層延伸等持續進行探索實踐、固化完善。
2021年5月13日,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邀請6名政協委員和專家,圍繞“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主題,開展網絡協商直播,網絡協商瀏覽量總計達129.3萬人次,收到網友留言5500條。6位委員、專家從水資源利用、農業節水戰略、工業廢水利用、地下水涵養保護和渭河流域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熱點難點問題,與社會各界群眾和網民互動,協商的舞臺從會議室搬到了網絡上,協商的參與者遍及全省,協商過程中隨時和專家學者交流,極大方便各界群眾了解政協、參與政協話題,履職的形式內容更接地氣,得到網友們的積極參與和高度贊譽。
持續探索政協開展協商工作的新機制,這是新時期人民政協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政協工作永葆活力的重要舉措。五年來,省十二屆政協始終把黨政中心工作、群眾熱點關注作為履職重點放在心上、落實在行動上,著力把政協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推動協商工作更加貼近基層、貼近群眾。
為更好發揮提案在人民政協履行職能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推進提案督辦協商工作規范化,2022年8月4日,繼分別制定、修訂《關于提高提案質量的實施意見》《提案審查工作規則》《提案辦理協商辦法》后,省政協提案委審議通過了《提案督辦協商會工作規則》,就協商會的原則、內容、程序等作出了明確規定,這標志著省政協圍繞提案“提出、立案、辦理、督辦”四個主要環節的制度化推進工作基本完成,為省政協高質量開展提案辦理協商提供了制度保證。
深化高層協商 服務發展出實招
要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必須繼承和發揚“有事好商量”的政治文化傳統,充分利用人民政協包容面寬、聯系廣泛、智力密集的特點,在協商中促進廣泛團結、推進多黨合作、實踐人民民主,匯聚起助力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牢牢把握新時代人民政協新方位新使命,堅持協商建言與黨政決策部署同頻共振。2022年12月21日,省政府省政協領導第十九次聯席會議在西安召開,圍繞“十四五”規劃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等政協委員關切、社會各界關注的重大問題,大家坦誠提出意見建議,深入進行協商交流。
“高層對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凝聚共識之路。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部署要求,早在2003年,省政府、省政協就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19年間,省政府、省政協堅持每年相互通報工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安排,圍繞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協商探討,推動許多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民生的重大問題得到解決。
“省政府將進一步拓展拓寬聯系渠道、主動自覺接受監督、積極創造良好環境,全力支持政協委員履職,奮力開創政府與政協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新局面。”在省政府省政協第十九次聯席會議上,省委副書記、代省長趙剛表示。
五年來,省政協還以參與、承辦區域性協商研討會為契機,服務國家戰略、彰顯政協作為。
——從陜甘寧青四省(區)政協六盤山片區精準扶貧交流推進會第四次會議到西北五省(區)助推服務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第三次聯席會議,省政協立足陜西發展實際,推介好做法,提出好建議;
——高水平承辦沿黃九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第四次會議,同步舉辦“沿黃九省(區)政協書畫精品展暨黃河書畫高峰論壇”,聚焦做好水土保持和水污染防治,從完善流域管控體系、強化流域綜合整治等多方面形成九省(區)政協主席聯名提案,為落實重大國家戰略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
——創建六省一市政協環秦嶺地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機制并召開首次協商會,結合會議成果,繼續深入協商研討,精心為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提供提案素材,努力推動大秦嶺保護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通過跨區域聯動履職,省十二屆政協在開放中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創新發展的履職合力和實踐格局,描畫出更大“同心圓”。
加強制度建設是新時期做好政協工作的內在要求,也是政協履行職責必須遵循的原則。省十二屆政協把在協商工作中形成的成熟實踐經驗總結上升為制度,制定出臺《政協陜西省委員會協商工作規則),把嚴格遵循協商規范理念深深地滲透到日常履職工作中,確保規范履職落實有力。
商以求同、協以成事。五年來,省十二屆政協凝心聚力、砥礪奮進,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以高質量履職助力陜西高質量發展,在三秦大地奮力譜寫新時代人民政協事業發展新篇章。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