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在老縣鎮中心衛生院中醫館,余貽德醫生為患者把脈問診。 記者 董劍南攝
總書記,我想對您說
老縣鎮中心衛生院院長 李小東
“如今,衛生院總體面貌煥然一新,醫療設備更新換代,診療能力進一步提升,群眾就醫的便利度和滿意度不斷提升。我們全體醫務人員將牢記您的殷殷囑托,精心鉆研業務,加強醫德修養,用好遠程診療平臺,用心用情為患者服務,全力守護好鄉村群眾的健康。”(本報記者 董劍南整理)
3月21日,春分。
一大早,家庭醫生陳濤來到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太山廟村,為村民楊存香和老伴兒測量血壓和血糖。楊存香和老伴兒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每個季度,家庭醫生都會和他們見面,是老熟人了。
陳濤是老縣鎮中心衛生院醫務人員。如今,該院28名醫務人員組成了11支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奔走在秦巴山區的崇山峻嶺間,為全鎮11個村近2萬名群眾送去健康。
讓人民群眾“病有所醫”,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3年前,也是在生機勃勃的季節,總書記來到老縣鎮中心衛生院,了解基層衛生防疫、醫療保障工作,并向醫務人員表示親切慰問。他指出,要加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短板。
真摯的話語道出了群眾心聲,溫暖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3年來,老縣鎮中心衛生院牢記諄諄囑托,踔厲奮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推進:就診環境好了,診療能力和效率提高了,患者滿意度高了。
年輕人留下來
3月21日8時,袁學梅和張垚到老縣鎮中心衛生院報到。和帶教老師見過面后,她們便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憧憬在基層這個“大舞臺”上綻放青春。
“我們通過定向招考來到這里,希望能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成為群眾信賴的醫務工作者。”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袁學梅說。
看著這些“新鮮血液”,老縣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李小東感慨萬千。曾幾何時,衛生院醫療設施匱乏、住院條件簡陋,醫生不斷流失,基層醫護人員青黃不接。
如今,這里煥然一新。
1500平方米的住院綜合樓投用,病床由原來的20張增加到46張,醫院“顏值”不斷升級;
新增DR、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球分析儀等醫療設備,醫生的新“武器”令人眼花繚亂;
……
更讓李小東欣喜的是,得益于編制、待遇、保障等各方面政策向基層傾斜,衛生院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入編”給年輕醫生吃了定心丸,提升了職業吸引力。
3年來,老縣鎮中心衛生院充實了7名臨床醫生,與平利縣中醫醫院建立緊密型醫共體,選派業務骨干參加進修學習、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規范化醫師培訓,醫生專業技術能力進一步增強。
在老醫生的“傳幫帶”下,“新鮮血液”們迅速成長,承擔起臨床、家庭醫生、公共衛生服務等職責,逐步成為鄉鎮醫療隊伍的“主力軍”。
“待遇上有保障,醫生工作更有動力了。我們將繼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讓名醫工作室專家下沉,讓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進修,讓優質醫療服務惠及更多群眾。”李小東說。
不出遠門看名醫
以前,這個山區縣交通不便、醫療水平落后,群眾就醫遠、看病難,許多人得了病都硬撐著。現在,這一切成為歷史。
3月21日,老縣鎮中心衛生院遠程會診室里,放射科醫生羅杰將患者胸片上傳至遠程影像會診平臺,等待著上級醫院醫生的診斷意見。
“這名患者患有慢阻肺,情況比較復雜。我們就把片子上傳到遠程會診平臺上,想聽聽專家的意見。”說話間,何杰收到了平利縣醫院專家的回復,并與主治醫師商討下一步治療方案。
不到10分鐘,拍攝胸片、上傳平臺、專家作出診斷、發送報告,一系列過程就結束了。借助遠程診斷“千里眼”,患者免去了輾轉求醫的舟車勞頓,在線就能向專家問診。
李小東介紹,倘若遇到疑難重癥,他們還會預約安康市和平利縣醫院專家進行遠程會診,讓患者、基層醫生和大醫院專家視頻“面對面”。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來考察時,肯定了老縣鎮中心衛生院通過遠程診療,有效解決群眾看病遠、看病難問題的做法。總書記說,鄉村醫療資源短缺,要靠遠程會診這個渠道來均衡醫療資源的分配,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
“總書記的肯定和鼓勵,像暖流一樣在我們全體醫務人員心中涌動。”回憶往昔,李小東依舊心潮澎湃。
如今,越來越多的“云醫生”被“請”進大山深處。3年來,該院有400多名患者通過視頻遠程診療得到幫助。
“在家門口就能讓大醫院的專家給看病,心里踏實多了,還省了路費、住宿費!”患者李金福笑容燦爛。
“云端”看病,不僅方便了患者,也提升了基層醫生的醫療服務能力和診斷水平。基層醫生可以將自己的診斷意見和專家診斷進行對比,從中找差距、解疑惑、積累經驗。
羅杰說,通過這種“以治代教”方式,基層醫生提升了業務水平,更新了服務觀念,也提高了基層醫療服務水平。
中醫館“火”了
秦巴無閑草,遍地皆靈藥。行走山中,滿目蔥蘢,俯身就能享受大自然的饋贈。
走進老縣鎮中心衛生院中醫館,一股濃郁的中草藥香氣撲面而來,醫務人員有條不紊地將調配好的中藥交到患者手中。
中醫門診和康復理療等中醫特色科室內,針灸推拿治療床、艾灸儀等10余種設備一應俱全。中醫門診室里,從醫40多年的醫生余貽德正在為患者吳豐蘭把脈問診。
“這服中藥接著吃,中間不要斷,記著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開完藥后,余貽德反復叮囑。
吳豐蘭患有心臟病和慢性胃炎,服用中藥并配合中醫艾灸治療后,病痛有了明顯緩解。
“中醫副作用小,花費也少,隨時都能過來調理。大家都愿意找余醫生看病。”吳豐蘭說。
3年前,正是在這間中醫門診室里,余貽德見到了來衛生院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
“總書記考察中醫館,讓我們深受鼓舞。作為一名中醫,我一定好好發揮余熱,弘揚中醫文化,用中醫藥為更多患者治病。”退休后被返聘的余貽德仍堅持每天上班,接診患者。
在余貽德看來,中醫藥具有“簡、便、驗、廉”的優勢,在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等方面有獨特魅力。疫情之后,更多人對中醫藥“刮目相看”。
患者人群也有了顯著變化。余貽德治療的病人中,不僅有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還有一些年輕人。人們的觀念由“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
過去,余貽德一天接待兩三名患者,現在增至20多名。一年下來,中醫門診接診量達4500余人次。
總書記的考察,不僅帶“火”了這家鄉鎮衛生院的中醫館,更帶“火”了基層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截至目前,陜西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有中醫館1786個,基層醫療機構中醫館實現全覆蓋。
采訪間,來衛生院的人多了起來。有患者找羅杰醫生拍胸片,也有患者找余貽德醫生開些中藥。診室里,醫生耐心講解,患者認真聆聽。
小病不出鎮,大病有保障。幸福的陽光照進了大山深處。(記者 陳艷 董劍南)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