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唐冰 韓永國)4月25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貫徹二十大精神 深化‘三個年’活動奮力譜寫陜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咸陽市委書記夏曉中在發布會上表示,咸陽扭住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部署實施提振市場信心、推動經濟平穩向好“十大行動”,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完成663.07億元、增長6.4%,實現了“開門紅”。
夏曉中介紹,今年咸陽市以開展“三個年”活動為關鍵抓手,建立高質量發展創新提升重點工作推進機制,著力強化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硬支撐、硬基礎、硬保障。其中,在推動落實上,對推進機制研究確定的重大事項、重要工作實行臺賬化管理,必要時實行領導包抓和專班運作,強化跟蹤問效和考核評價,形成“問題發現—解決交辦—推動工作”的完整閉環。
以開展高質量項目推進年活動為牽引,咸陽市強化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今年安排總投資3767.9億元的省市重點項目507個,較上年增加74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06個、占比21%,重大產業類和科創類項目251個、占比49.5%。同時,實行“月開工、季觀摩”和“曬比評”機制,突出畝均效益和含金、含新、含綠量篩選項目,觀摩現場量化賦分,一季度開工項目627個。通過策劃人才興咸大會等36場招商活動,舉行咸陽籍企業和商會懇談會、民企進咸合作交流會、中國茶業經濟年會,一季度引進合同項目166個。
咸陽市以開展營商環境突破年活動為抓手,實施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推廣“兩棵樹”政務服務模式,舉辦政企“月度早餐會”,設立民營企業“政商直通車”,深化“交地即交證”“拿地即開工”“容缺受理+承諾制”改革,一季度全市新增市場主體9902戶,同比增長40.1%。強力推進平臺公司市場化改革,做實“市帶縣”模式,市場化選聘經理層人員,促進信用評級提升,總規模超200億元的5只基金全面到位。
扭住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咸陽一季度全市生產總值完成663.07億元、增長6.4%,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6%、10.5%、10.3%。
隆基光伏項目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陜柴重工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超薄高透光電玻璃生產線等一批重點項目落地建設……“我們堅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由市級領導任鏈長,圍繞16條重點產業鏈、8條特色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夏曉中表示。
今年,咸陽把“西咸”一體化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總抓手總牽引,抓住用好西安都市圈建設機遇,謀劃實施“十大示范性工程”,城市“四大門”片區改造提升加快推進,西興高速改擴建項目進展順利,地鐵1號線三期預計9月底建成通車,高新區跨渭河大橋6月底有望建成通車。
夏曉中說,咸陽市依托秦創原“總窗口”,高效推進科技型企業三年倍增計劃和“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301”科創特區向縣域覆蓋,更多科創項目、科創企業、科創產業落地集聚。今年以來,咸陽新增“專精特新”企業23家,同比增長91%,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551家。
在縣域經濟與鄉村振興方面,咸陽將11個縣市劃為重點工業區、特色產業區、生態功能區,逐縣市明確經濟總量進位、主導產業培育等8項任務清單,“一縣一策”明定位、興產業、激活力、擴承載,縣域經濟平均規模達到184.2億元。
咸陽持續拓寬重點群體穩定就業渠道,組織開展“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專項服務活動,一季度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4萬人。確定10類17項民生實事,清單化推進解決教育、醫療、托幼、住房、養老等問題。全面排查整治安全生產等重點領域風險隱患,深耕細作“黨建引領、法融網格、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民生保障和社會建設取得了新成效。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