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趙婧
夏日的榆林天高云淡、滿眼蔥翠。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曾經是榆林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隨著生態版圖持續從“淺綠”走向“深綠”,這里正開墾出一片片壯美的“農業綠洲”。
6月6日至9日,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在榆林開展調研,圍繞“實施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工程”議題建真言、獻良策。
昔日荒漠變“塞上糧倉”
路成行、林成排,高標準農田整齊連片……當調研組走進榆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巨大的噴灌機組正像鐘表指針一樣在田地里旋轉灌溉,一壟壟禾苗在陽光下盡情地舒展“腰肢”,整個田野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些是經過改造提升后的高標準農田,主要種植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通過物聯網監控、全程機械化作業、水肥一體化等‘智慧’管理方式,讓糧食產量比過去翻了好幾番。”榆陽區農業農村局局長任儒杰說。
眼前的萬畝良田曾是一望無際的連綿沙地。據了解,榆陽區位于毛烏素沙漠邊緣,伴隨著造林綠化和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推動了當地生態修復和現代化農業協調發展。資料顯示,2022年,榆陽區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22.65萬畝,為提升糧食單產質量,已建成玉米增密度提單產示范區10萬畝和噸糧田集成技術示范區2萬畝,打造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15萬畝,曾經的不毛之地正逐步變成“塞上糧倉”。
民以食為天。調研組表示,產業振興的基礎是糧食安全,要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民,因地制宜開展田間管理,以科技賦能糧食穩產增產,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要樹立“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促進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念羊經”鋪出致富路
“我是從2013年開始養羊的,現在養精品白絨山羊100多只,平均每年收入大概有30多萬元。”在橫山區馬家梁村,“80”后馬小紅熱情講述自己的養羊“致富經”。
在馬小紅身后不遠處的白絨山羊養殖示范園內,一排排標準化羊舍整齊排列,羊兒們或愜意進食、或臥地休憩……據了解,該園區占地158畝,新建標準化圈舍42棟,飼料加工廠1處,通過實行統一規劃管理、分戶飼養的模式,為橫山區科學化養殖、防疫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橫山區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陜北黃土高原與鄂爾多斯草原的接壤地帶,淡水資源、林草資源、飼料資源豐富,發展羊產業條件優越。截至2022年底,全區共飼養羊子280.2萬只,羊肉產量2.5萬多噸,實現產值15億元,占畜牧業產值70%以上,形成2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陜北白絨山羊為主的羊產業已成為全區農業增收、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5月份的“中國—中亞峰會”上,“橫山羊肉”飄香國宴,逐步走上了國際舞臺。
品牌是現代農業的核心競爭力。調研組建議,要引導和鼓勵規模化、標準化和智能化養殖模式,在保證橫山羊優質、安全的基礎上,推動特色產業資源、區位優勢資源、傳統文化資源等有機融合,持續做大做強“橫山羊肉”“橫山種羊”“橫山羊絨”三大品牌,充分運用線上+線下等多元形式助力農產品宣傳、銷售,進一步提升橫山羊肉的品牌知名度。
做好深加工“特色”文章
南瓜子、南瓜粉、南瓜籽油……走進榆林市可尚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展示中心,一排排南瓜系列產品吸引了調研組的目光。這是一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主要加工、銷售40多種具有陜北特色的優質農產品。
“在過去物質匱乏時期,南瓜是當地人的主食之一。”可尚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申雅君說,隨著榆林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逐漸充足豐富起來,南瓜也從充饑的“主食”變成了營養的“輔食”。
“老百姓越來越重視食物的營養健康了,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申雅君說,南瓜籽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榆林日照充足、溫差大,種出的南瓜口感好、質量高,平坦、寬廣的土地更為大面積機械化種植提供了良好地理條件,“未來,我將繼續帶領團隊致力于南瓜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研發,用更多科技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附加值。”
農產品精深加工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力量。調研組建議,要強化農產品加工業體系建設,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壯大發展,加大優惠補貼力度,提升機械化、智能化裝備水平,引進高質量科技人才,加快農產品加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和物流、冷鏈建設,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構建利益鏈,進一步推動特色農產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